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说说大全 > 相声 双簧 台词-摘抄25句

相声 双簧 台词-摘抄25句

时间:2024-01-24 07:28:04

相声 双簧 台词

1、《反对投降活动》:“他们暗藏在抗日阵线内部,也在和汪精卫里应外合地演出,有些唱双簧,有些装红白脸。”

2、二、引证解释

3、双簧原本指乐器中用以发声的两个片状振动体。用苇木、竹、金属等制成。

4、双簧,曲艺的一种。由一人在前面表演动作,另一个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紧密配合。现在常把两人一唱一和比喻为唱双簧,有讽刺意。

5、唱双簧比喻双方串通一起,互相配合。

6、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7、对于双簧的说法颇多,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双簧起源于清朝末期,开始叫“双黄”,后改为双簧。由清末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8、还有:《如此夫妻》、《如此双簧》、《傻小子念书》、《急脾气和慢脾气》、《纯属搞笑》等。

9、由一人在前面表演动作,另一个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紧密配合。现在常把两人一唱一和比喻为唱双簧,有讽刺意。

10、东方卫视春晚大兵赵卫国小品《双簧》;

11、唱双簧意指一搭一唱,典出如下:双簧的起源说法不一,比较广为人所接受的说法是源自清朝末年,有对黄氏父子本是相声演员,某次奉诏入宫表演,正巧父亲喉咙发炎无法言语。皇帝下诏不能不去,去了无法演出又是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父亲心忧之际急中生智,由儿子躲在椅子后面说话,他在前面配合做动作。不料效果出奇的好,皇帝非常喜欢,新的表演形式从此产生。因这对父子姓黄,故称此种表演形式为"双黄",其后讹音变成"双簧"。

12、双簧是指: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

13、双簧现在是一种曲艺形式。由两人表演,一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一人坐在前面表演各种动作,互相配合协调。

14、双簧”一词源于清代的黄氏两兄弟。光绪年间,有民间艺人黄大笑和黄二笑两兄弟。两人专门同台表演相声,常进宫表演,博得慈禧太后的笑口常开。有一次,慈禧过生日,点了黄氏二人的相声。谁知,黄大笑嗓子突然哑了,发不出声。他二人懂得,今天误了场便会大祸临头。于是他们急中生智,靠着平时扎实的基本功和舞台功底,想了个应付的办法。弟弟二笑嗓子好,便让二笑藏在椅子后面说话,哥哥大笑坐在椅子上哑口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使慈禧和众大臣笑得前仰后合,并受到重赏。后来,经过黄氏兄弟和后辈艺人们的不断探索,使之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

15、《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

16、从表演形式上来说,相声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要从头到尾讲一段故事,双黄不一样,他就是两个人,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前面的人只有动作不说话,后面的人是说话没动作,而快板书基本就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两个板儿,打着节奏。表现自己的基本功

17、双黄因为是前后两人一搭一唱,所以对于问题细项中"常听人说你们俩别唱双黄啦"就是叫"你们"别再一搭一唱了而关于双黄,在前面的负责抛头卖相,也就是比手划脚的意思,在后面的就是随相扮声,也就是负责说,对于此种传统说唱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前后两人的默契,虽然现阶段都会有固定的段子内容,但是实际上在台前表演时,仍是会有一些依现场状况所变化出来的效果,因此当两人的默契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可以针对现场观众的状况而有不同的表演和诠释

18、因这种表现形式是黄氏兄弟所创,故后人称之为“双簧”。现在,我们都知道,“双簧”是两个演员表演,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

19、一、基本释义

20、双簧就是两个人表演,一个人在用肢体做动作,后面的人用语言说出来,也就是一个人演,一个人说的一种艺术形式,让人们赏心悦目,又决得很好玩,这种表演特别考验两个人的默契度,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这样的演员很厉害,我喜欢看。

21、丁玲《写在第三次公演前面》:“说相声,演双簧,唱小调子,合作这些被中国人民大众所习惯了的爱着的东西,已经一天天丰富了起来而教育着大众了。”张天翼《包氏父子》第二章:“包国维像唱双簧似地也学了一句,对郭纯伸一伸舌子。”

22、三、经典双簧曲目有:

23、年春晚莫歧、王凤朝的相声《双簧》;

24、双簧信是指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前期,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杂志上发表的信件。

25、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前期,胡适、陈独秀等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的热烈响应,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思想还是被禁锢的很深,所以文学革命的主张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发难者甚至感到有点寂寞。于是由钱化名王敬轩给写信,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