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句子【精选39句】

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句子【精选39句】

时间:2023-07-18 10:03:13

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句子

1、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2、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3、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4、老子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一书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5、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6、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五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7、其在道也,曰:余饭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本章老子借“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来喻说凡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表现的人,都会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一样短暂而不可持久;而且这些表现也都是违反自然本性,如同剩饭赘瘤令人讨厌,所以老子认为“有道者”是不会有这等表现的。

8、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9、而一旦到了“自矜”之时,这实际上也就蕴育了危机,犹如“矜善游者恒溺,矜善骑者恒坠”一样。正因为这样,老子之“道”强调“去矜”、“戒矜”(见王力《老子研究》第五章《道用》第二节《戒矜》),认为诸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如“余饭赘行”(形),是一种病态的行(形)为和心理,不符合自然之道,并认为有道者是不会以此自居的。反过来也说明,“道用”者——凡能建大业者也必不会“自矜”、“自伐”、“自是”、“自见”的。

10、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11、老子接着又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是用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补充说明上叙道理,“故有道者不处”,即懂得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过分的行为是不能长久的。

12、在这里,“企者”、“跨者”无非是要想高过别人、快过他人。为了出人头地,于是就有了老子说的自我表现的行为;而等到真比别人高出一头、领先一步时,也就有了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再下去可能就有“骄矜”的行为,如黩武者矜其国富兵强,颐指者矜其权势显赫……而到了“自矜”这一阶段,已不可能有老子所说的“守柔”、“善下”了,有的只是“好争”、“霸道”……

13、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14、而有道者“去矜”、“戒矜”,还能做到“凡其所行事,不知其为己事也;其所成功,不知其为己功也。顺自然之势,行乎其不得不行;及其成功,亦自然之势所至,敢自以为功战”(王力《老子研究》第五章《道用》第三节《戒矜》)。这样,也就达到了“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种“玄德”的境界。故此章与《老子》其他章节互相发明,互述“道”、“德”。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7、具体来说,上章老子言“飘风骤雨”不终朝不终日,本章老子言非自然的“企者”、“跨者”同样不能持久;反过来说,非自然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也必像“飘风骤雨”、“企者跨者”一样短暂而不能长久。所以本章老子反对人的自炫骄矜。

18、因此,可以说道德经的精华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9、老子在《道德经》24章中首先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起脚尖站反而不稳,跨越大步反而走不远,用辨证法的规律来解释,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凡是都要把握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适得其反。

20、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统治者喜欢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谋略,被统治者更能从中汲取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天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胜”,是最厉害的。

21、《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2、无为而无不为。

23、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24、同时,道德经也提出了诸多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柔弱胜刚强”和“刚强胜柔弱”,这些观点的交替体现了辩证法的矛盾统一的思想。

25、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2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7、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28、第一是道的问题。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去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讲方便,我勉强将它称之为道。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藏在每一个灰尘当中,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9、因为道德经中强调了阴阳相互依存、损益相生的哲学思想,这也是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30、正因为如此,身居高位的曾国藩“不敢涉一毫矜张之念”(《家书》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致沅弟》)。由“自矜”也必不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所以曾国藩强调:“不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家书》同治三年五月十六日《致沅弟》)。

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句子

31、是的,道德经的精华可以归纳为朴素的辩证法。

32、第二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这里讲的就是变化。

33、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34、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术的成熟,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破。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也都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比如说天人感应等等,只有“道”标志中国哲学的真正出现。

35、【原文】

36、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37、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38、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39、第四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老子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难管理,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太有为了。太有为,有时就难免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就建立种种很复杂的制度、措施,可是仍然什么也弄不好。在老子看来,清心寡欲,一切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吃什么、住哪里都满足,最后达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现在我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邻居谁也不认识。鸡犬之声虽然闻不到,老死不相往来看来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