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孔子自我反省的事例-80句优选

孔子自我反省的事例-80句优选

时间:2023-03-19 19:35:32

孔子自我反省的事例

1、第二则开头也是交代孔子被困陈蔡,七日不食的窘境。随后关于饭食的来源却是子贡和当地人物物交换得来的。而后做饭的依然是颜回,而且还加了一个子路。接下来明白交代有灰尘掉到饭里,颜回抓出来吃掉了。但看到这个动作的不是孔子而是子贡。

2、(《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孔子是开创"天地人"之道的人,提出"君子之道"、"尽人事以听天命"、"有教无类"……。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等到颜回拿着饭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假装不知道,起身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那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颜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到锅子里了,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孔子听到后反省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道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那么凭借内心来做一个衡量吧,到头来也不可靠。看来要看懂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7、首先肯定不是到了五十就能"知天命"。"知天命"的基础是"不惑",是极致的"尽人事"。孔子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称为"尽人事",极致的"尽人事"、论"本末"而求得事物的本相,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为"尽人事"的明灯,他们相辅相成。而当这一切都极致以后,还不能得完美结果,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这就是天命产生的原因。天命承担了尽人事后而不得完美结果的责任,他是事物完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内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种安排。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宿命,就是"天地人"之道。也是"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基础。

8、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9、子产不毁乡校之事可以证明,孔子之前有正腐创办的各级义务教育制学校,连百里奚这样的奴隶都能学知识当上宰相。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11、像霸王项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万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是个极大的数字。又如诸葛亮、司马懿对垒,故事的背后是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而我们呢,日夜研究他们的三十六计、七十二般变化,背后的人间惨剧被所谓的"成功代价"一笔带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是灵魂缺失、丧失人性的行为。这是孔子反对战争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将功成的辉煌,而是万骨枯的人间地狱。

12、用孔子的话说,君子是:弘"天地人"之道的人,能做到"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人。

13、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1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15、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

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17、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

1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19、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

20、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21、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2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自足者副,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吾⽇三省吾⾝,听到別⼈的批評意⾒要仔細反省⾃⼰,有錯就改正

23、教育工作者要祭拜一个邪教教主孔子?同一个意思,变换个字眼,或加个标点,出现无数次,这就是炒作。那我偏不让出话语权,非要揭穿孔子的真面目!

24、授业就是对于"业"的精通,匠者,只问耕耘也。

25、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26、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27、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28、当一个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常常会引发灾难。

29、当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爱人,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君子。

30、因为人性相同,君子通过修身看透人性,看透人类社会的本末,通过人性能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能知道人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习惯能知道做事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干什么,他可以推演出来。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孔子自我反省的事例

31、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32、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3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4、君:古代译为最高统治者,《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曾参在《大学》里把一个普通人到平天下的君子的进化过程和逻辑关系写得很清楚了。简单地说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的,被孔子称为"小人","小人"通过修身超越、突破"得失价值系统"成为君子,君子思想行为是立在了"小人"之上的,其本质等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

35、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

3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3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8、)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39、何谓君子?

40、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

41、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到了一些米,就拿回来煮饭。快要熟的时候,恐怕是饭香吸引了孔子,反正正好孔子路过,远远看见颜回从锅子里抓了一点饭出来自己吃掉了。

42、解惑就是传道+授业都精通。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孔子把一个人生大问题浓缩到了一个字上,便是"道+业"精通的表现,把事物探索到本末、根源,才有正确的解。

43、一、孔子毁了中国早期的平民教育。

44、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45、孔子是蠕家的师,不是人民的师,不配作人民的师。世界上最渣的老师是孔子,最伟大的老师是毛泽东。下面我用事实来证明,如果你想反驳我的观点,也请用事实说话。

46、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4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4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4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5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51、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5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3、孔子是民办学校第一人。

54、——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白话文释义: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不会有过错了。

55、颜回出。

5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5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5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学而》白话文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5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60、反省自己的名言古文

孔子自我反省的事例

61、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6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63、传道就是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师的价值观不一样,教授的内容和重点就有差别。

64、孔子是第1个办私学的人。孔子以前只有官学。只有当官的孩子才可以上学,老百姓的孩子是不可以上学的。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不管是当官的孩子还是老百姓的孩子,都可以上学。所以,他是老师界的鼻祖,大教育家。就好比秦始皇是第1个皇帝一样。孔子是第1个私立学校的校长。

65、孔子曰:“然。”

66、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67、子路问老师: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那怎么行,要先问过父亲、兄长才行。冉求问: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应立即实践。他两问问题的时候公西华都在旁边,公西华就问老师:他两问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让他问父兄,以求减少行为过失。冉求优柔,做事不果断,于是要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去做。

68、子贡看到后就很不平,跑到孔子那里说:“如果一个人变节了,还能算得上仁义和廉洁吗?”

69、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70、孔子说:“当然不算!”

71、子贡就说了颜回偷吃饭的事。

72、什么是"五十而知天命"呢?

73、反省自己的名言古文精选

74、孔子透过人性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想办法帮别人在行为上弥补缺陷,而不是奴役、掠夺。这是儒家"德、仁"由来的原因,是曾参"止于至善"的原因,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原因。

7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76、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77、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

7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79、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第一则的大意是:“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一共七天都没有进食。估计实在是累坏了,也顾不得礼仪,在白天都躺着休息,以保存体力。

80、结果孔子说:“我一直相信颜回是仁者。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会怀疑他,恐怕是另有隐情吧。你先别说了,我会问他的。”接下来,孔子考问颜回的情节与之前的故事也一样。听完颜回的陈述后,孔子说:“是啊,要是我也会吃的。”颜回出去后,孔子对周围的人说:“我这样信任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周围的人都信服了。这两则故事,无论从故事结构还是情理来说,我都更喜欢前者。首先,第一则故事虽短,却在叙述中故意隐去了灰尘掉入饭锅的情节,留到后面交代。从而是的故事一波三折,富有悬念。而第二则明确交代灰尘入锅的事实,整个故事显得很平泛,缺乏美感。其次,第一则故事中的更像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生的,不同于常人的是孔子最后的反省。而第二则故事中,却显得不合情理。第一,既然是颜回和子路一起煮饭的,那么饭掉到锅子里后,颜回一定会和子路商量,而不是自作主张一个人悄悄抓起来吃掉。第二,子贡去告状,没有交代他知不知道真相。如果不知道,按说同学的关系更亲近,子贡应该先和颜回沟通,至少也会向子路打听;如果明明知道了,还去告状,那么子贡人格又就有问题了。第三,孔子对颜回百分百的信任,也异乎常情。当然他们是圣贤,你又能说什么。第四,第一则故事中写到了“昼寝”,这为后面的“说梦”做好了铺垫;而第二则故事没有交代这一点,还在后面安排场景,让孔子和“二三子”陈述他对颜回的信任。整个场景很从容,根本不像是饿了七天的样子。据此分析,第一则故事更可能是真的,而第二则很可能是“孔子之罪人”的“腐儒”为了美化孔子故意改编的,可惜让子贡做了牺牲。这真实“孔颜无端作圣贤,子贡无辜成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