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精选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现实的启示【24句】

精选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现实的启示【24句】

时间:2023-03-19 19:23:27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1、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而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中国教育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2、“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3、孔子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4、中国从古代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上看,自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有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概念,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

6、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7、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8、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9、墨家思想

10、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11、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13、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教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14、“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15、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16、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文明之前,中国人已经十分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人类自己安乐和平;深知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与国家民族之前途密切相关;而小学教育是扎根,教育应从儿童着手,所谓童蒙养正。

17、儒家思想

18、道家思想

19、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20、全面教育。

21、立志有恒

2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23、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24、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