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文学精选 > 六尺巷宽容议论文-通用58句

六尺巷宽容议论文-通用58句

时间:2023-05-11 11:19:54

六尺巷宽容议论文

1、在今天到处都在讲和谐,“和谐社会”、“和谐团队”、“和谐家庭”。弘扬一种美德,体现一种胸怀。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

2、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3、)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4、宽容的人都是聪明、智慧、大度的人。

5、体会到谦让是美德,宽容成就和谐。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大海宽容了无数小溪,才有了惊涛拍岸的雄伟壮阔,做人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这样人与人之间多些和谐少些矛盾。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因为你拥我挤发生矛盾而争吵,互不相让,伤了和气破坏了心情,值得吗?

7、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8、)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里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友爱。

9、扩展资料:

10、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这个故事说明,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11、)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

12、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出自《让墙诗》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13、“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14、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15、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16、“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

1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只要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在矛盾面前,只要心胸宽阔,很多干戈都能化为玉帛,和谐局面就能出现。

18、李斯特完全可以起诉这个姑娘,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反倒是帮这个姑娘完成了演奏,很有气量

19、宽容大度的名言:

20、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21、)忍耐是痛苦的,但他的结果是甜蜜的.(卢梭)

22、)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中国谚语

23、)识高则量大.(程颢)

24、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25、如果把别人犯下的错一直放在心里,怀恨在心,其实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我们自己,我们将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矛盾心理之中不可自拔。而宽容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彼此的心里,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找回曾经的友好关系,让相处更和谐,也让自己的内心的不安得到释放,心情归于平静,得以享受生活本该拥有的美好状态。

26、)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

27、待人宽容的故事:

28、邻居见状,自觉羞愧,也让出三尺,所以才有了这六尺巷。

29、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30、)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汉]刘向《新序·节士》

六尺巷宽容议论文

31、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和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32、但其兄长的回信只写道:“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弟听从兄长的劝说,建房时退让三尺,结果感动对方,也退让三尺建房,两家从此和睦如初,“六尺巷”于是便成典故。

33、)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斯《谏逐客书》

34、所以要学会宽容,宽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无意的冒犯。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冬日里的一束光,干涸中的一丝雨,严热中的一缕风,你对别人宽容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35、清朝时,有一家与邻居为争修墙与邻居起争执,修书给京城做官的亲戚请为做主,这官员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36、万里长城万里长,不见当年秦始皇。见到回信,自觉渐愧,于是让出三尺宽。

37、古时就有“六尺巷”的传说,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叫张英,一日,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出面解决此事。张英看后马上修书一封,并附诗一首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完信后,很惭愧,都认为张英说得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三尺。而邻居见他家如此,同样效法,作出让步。结果两家共让出六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广传成为美谈。

38、)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明]朱之瑜《朱舜水集·恭敏》

39、六尺巷传奇(古代宽容的事例)

40、)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程颐)

41、)天称其高,以无不覆;地称其广,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曹植)

4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刘隗列传》

43、)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不需要宽容呢?(屠格涅夫)

44、)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中国谚语

45、“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46、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此刻已是我的学生。你能够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47、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宽容退让,不与他计较个人恩怨,把国家利益放第一位大加赞扬他,廉颇听到后非常感动。还有康熙年间张英因宽容引出让一让六尺巷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48、事例一:六尺巷传奇(古代宽容的事例)

49、就是对人温柔体贴善良大方,对人热情真诚

50、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51、六尺巷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我们要学会宽容。

5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

53、)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吕坤)

54、《六尺巷》的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两邻居争地建房,互不相让,其中有一人写信给京城做官的兄长,要求出面干预。

55、)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

56、)不会宽容别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俄]屠格涅夫《罗亭》

5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孔子)

58、教育孩子,要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故事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同身受宽容礼让、以和为贵的的中华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