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说说大全 > 优选杜甫的人物形象分析【27句】

优选杜甫的人物形象分析【27句】

时间:2024-02-25 09:54:26

杜甫的人物形象分析

1、国难家愁、所闻,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秋天不一定可悲。“独登台”;有生以来,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湍湍水势的壮观景象引起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百年多病独登台”。

2、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3、创作背景

4、杜甫忧国忧民、乐于为他人扬善,而无文人相轻之恶习;勇于自我批评,对世人披肝沥胆;敢于自我牺牲,具有任侠品性。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具有崇高的博爱情怀和悲悯意识,他的性格严肃而深沉,不苟言笑,郁郁寡欢,始终拉着一张“苦瓜脸”,任何人看到这张脸都会觉得没

5、刻画了一个感时忧国、心系天下,却有着已年迈体弱、无力回天的无奈、无助、伤感、凄苦的诗人形象。

6、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一千多年以来,其影响力极为广泛深远。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7、文章中的杜甫有理想有抱负,但是怀才不遇。千百年来,杜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是这样的,他忠君、恤民、是一个愤怒的诗人。然而从杜甫留下的上千的诗句中,我们仔细研读,却发现杜甫原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颠覆千年偏见,还原真实的杜甫。

8、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9、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庭。从小就天资聪颖,饱读儒家书籍。19岁,离家漫游。24岁,在洛阳第一次考进士不中,又开始漫游。30岁,娶官宦人家杨氏为妻,育有两子一女。35岁,去长安再考进士,落第后居住在长安少陵塬,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9岁,因向朝廷写了一遍文章,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等待分配。43岁,李林甫给了一个河西尉小官,杜甫不从。后又改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看管兵器仓库。迫于生计,杜甫接受了。44岁回家,小儿子饿死。安史之乱暴发,杜甫投奔肃宗。45岁,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得罪肃宗,被贬华州。47岁,到了成都,在好友的赞助下建“杜甫草堂”,在好友的推荐下,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这是杜甫一生最高的官职,从六品。50岁,离开成都去奉节为公家代管一百顷公田。57岁,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一路颠沛流离,在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永远地回家了,终年59岁。

10、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同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12、诗中的“野老”是一个因遭时局动荡而流寓异乡,为国家残破、生灵涂炭而担忧,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深感无奈、痛苦的形象。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4、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炉火纯青。使人欣赏之余,不由地为之赞叹!而诗的内容,大都是忧国忧民。令人肃然起敬!敬佩诗人的人格高尚。因此,后人予于他最崇高的荣誉“诗圣”。

1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16、孤独(漂泊无依、辗转流徙)、怀才不遇(沦落天涯)、沉郁悲愤(忧国伤怀)的诗人形象。

1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8、《春望》全诗

1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1、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

22、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23、先说结论,杜甫春望中刻画了诗人那种憔悴苍老的形象。恩望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当中,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之后的一首诗。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逐渐的走向安定人民的生活,逐渐的平静下来的那种兴起之情,同时表达了对自己苍老的自嘲。

24、这首诗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若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悟.

25、若问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最最崇拜的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已经给了回答:“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26、本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江岸回曲,柴门迎江而设,野老(诗人)在篱墙边怅望——澄碧的江谭上,渔民们正欢快地下网;一艘艘商船正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幅画面充满野趣,抒发了此时诗人的闲适心情。

27、刻画诗人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