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名言大全 > 中庸经典语录【122句文案】

中庸经典语录【122句文案】

时间:2024-07-17 21:18:47

1、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2、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3、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4、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5、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6、【原文】

7、“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8、中庸32小节强调修身治人的重要性。修身意味着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治人则是指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通过修身治人,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修身治人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9、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

1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1、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12、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1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5、大学经典语录

1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7、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18、君子慎其独也。

19、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2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1、君子遵道而行。

22、《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其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23、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24、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5、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孔子《中庸》

26、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7、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2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一下不可以语上也

29、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

3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2、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33、这一段文字所透析的理念与《道德经》所表述的理念同出于天地,可见社会必定融入于自然之中。悠悠大道,唯明唯显,究其根本一定离不开自然之道。温故而知新,习而用之,这些经典之语录都出自于此,再一次让我们清晰中庸之道在于诚心诚意。

34、只有对天下百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

3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36、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也?

37、浩瀚无边,生养化育万物,与天地一样崇高。

38、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39、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40、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41、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4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3、《大学》《中庸》则都选自《礼记》

44、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

45、《中庸》主要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46、《论语》,它是儒家基本经典,是孔子弟子及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王。

47、“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在《论语》中“仁”的理念贯穿始终,强调,统治者要以“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以实惠。

48、大德者必受命。

49、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0、只有通过修身治人,我们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5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2、中庸32小节告诉我们,修身治人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和完善,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有通过正确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才能带领团队取得更好的成绩。

5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54、所以是《论语》成书最早。

55、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5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57、《中庸》讲得是方法,即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58、所以说:居于上位之人不骄奢,处于下位之人不倍感卑微。国家有道,那么他所说的话足以使国家兴旺;如果国家无道,那么默默无言也足以包容。《诗经》说到:既然明了且富有条理,一定能保全其身。这不就是这样说的吗?

59、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60、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61、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62、充足有余的大道,礼仪和威仪无数。

63、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64、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

65、君子之道,费而隐。

66、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四书。讲的都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学问。你读了四书以后,就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67、君子者,遵道而行,笃实恒常,至诚始终

68、《大学》和《中庸》都出自于《礼记》《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

69、“明哲保身”在此处显示,现在人理解与古典出处有理解区别。这里的“明哲保身”是说明白做到中庸之道就自然能保护自身溶于自然,而非今人之意不关己事高高挂起之解。可见语言一旦离开本来环境就大相径庭了。

70、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7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2、至诚如神。至诚无息。

73、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74、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75、《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76、《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77、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78、该书还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理情建议,礕如求真、求善,讲窄宽容和坚执正气等,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79、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80、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81、《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82、伟大啊,那是圣人之道。

8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84、【译文】

85、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86、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尚礼节。

8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88、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89、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90、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91、《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92、中庸之道是《论语》中第二个重要的理念。主张凡事都适可而止,处理任何问题时要把握分寸,以免物极必反。

93、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94、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95、这些都有待于圣人以身作则而为之。

96、再次重复中庸之道在于诚!

97、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98、《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99、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00、中庸之道在人文社会各个方面犹如天地之道在自然之间,确实伟大,与《道德经》之谓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浩瀚无垠,发乎始端,化育万物,充盈于天地之间,如此浩渺宇宙天地,于人而言,一定表现于各种礼仪和威仪,才符合社会的中庸之道。

101、《论语》讲得是规矩,即人与人之间要如何相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2、儒家经典讲的是治国治家之道,其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儒家的理想就是"复礼归仁"。复西周之礼,归周公之仁,兴太平盛世,也是明主之抱负,人民之所盼。实现儒家理想,难就难在"克己“一一战胜自己。中国历史上,唯有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实现了"克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天下归心"。

10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04、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105、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106、《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为历代儒客研习之经典著作。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0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08、《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109、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110、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111、中庸,主要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至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2、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113、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114、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15、《大学》讲得是方向,即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止于至善,离开了这个大的方向作为指引,我们所有努力都是错误的,所以毛说要为人民服务,这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根本。

116、《论语》、《中庸》、《大学》这三部书各讲了什么?

117、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18、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119、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2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21、中庸经典语录

122、《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到东汉末年逐为《论语》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