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话【优选89句】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话【优选89句】

时间:2023-07-19 10:48:23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话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2、《道德经》的精髓是“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3、世界上一切书籍,一切知识,都是在谈成功,都是未成功而准备。《道德经》例外。

4、道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最高存在,还是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5、这也是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引导人们摆脱陷入表面繁华及虚无妄想的束缚,寻求心灵真正的升华。

6、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7、总之,这句话是道德经的精髓所在,它告诉我们如何去领悟道的本质,如何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我们在修行中需要时刻铭记的重要思想。

8、一、辩证法——关于方法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10、——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11、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12、最有名的一句话是:

13、《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名的名言。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的著名句子:

14、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15、管理好现在和将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将来,都是现在的积累。将来不是一个结果,将来现在的延续,如果现在不努力不珍惜,将来就不存在。

16、《道德经》的精髓,无非是这三点:

17、管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用辩证法三原则,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永远是对立的、统一的和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学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最后才能达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直取利益,把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起来的人,得不到最大利益。

18、道,无,发万物生死在其中',老子仿之,修掉有的负担,仿道的生,也就是修掉道发生的死亡,剩下皆生。五千言用俗语解道的导引法达到求生的目的。

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20、《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经被历代学者广泛传颂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三句话分别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为而治,天下自然。

21、《道德经》是能者强者圣人讲的,他不是弱者思维。他需要人站在天地的高度看问题。所以他的辩证法、管理学、成功学是其与众不同的精髓。

22、道德经号称万经之王,集修身治国,用兵处世等哲理为一炉,词义古奥,哲义精深。道德经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无为与不争。

23、道生出气,气又分化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两气、阴阳交合所生的阴阳之气,加起来就是三,这个三分化衍生出了万物。

24、第二,《道德经》认为,人也必须学习“无”的道理。《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该做到不妄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大治。《道德经》还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要去除民众的机巧之心与欲望之心,才会消灭种种纷争。

25、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的对立,是发展的起点,万事万物的发展的过程。万事万物相互转化,是发展的最终结果。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发展,就是万事万物在不断的相互转化。

26、最经典的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7、第一,《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规律是“道”,道也可以说成是“无”。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具体的事物有种种具体的属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

28、管理学也可以说是统筹学,也可以说是谋术,老子是最讲究谋的,要深谋远虑,谋术还要分阴谋阳谋。用管理学的话说,管理需要从长计议,必须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29、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3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话

31、“道可道,非常道”,表明了道是无法言说的、无法捉摸的。道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的东西,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力的宇宙本源的力量。因此,如果试图用语言或文字来描述道的本质,都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感悟和领悟来体验道的存在和力量。

32、《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其内容涉及到哲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

33、第二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34、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35、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是以无德。”

36、“名可名,非常名”,说明了“名”和“道”的关系。名是人们用来称呼事物的符号、符号中的形式,而道是形式之外的实质。在人类的表达中,名与道常常被混淆,名常常被误认为是道本身,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建立在名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名所指向的实质本身。

37、换而言之,真正的道理超越言语和流于表面的标签,只有通过心灵感悟方能理解。

38、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39、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对立的。阴阳、彼此、内外,物我、得失、成功失败、荣辱、贵贱、为与无为、男女、教学、……如第一章的“道”和“可道”、“名“与“可名”、“无”和“有”。而二元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反者道之动”。可以说,事物对立是绝对的。

40、《道德经》最奇妙的一点,就是他的辩证法,看待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法。而《道德经》的辩证法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4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42、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43、因为具体的属性是相对立的,如果道有大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44、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4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6、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47、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

48、【译文】

49、有人说,《道德经》不讲成功,因为《道德经》讲“无为”。这种望文生义得理解,真是害人害己。

50、"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51、三、成功学——关于目的

52、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3、”这句话传达的意思是,道理虽然可以说出来,但其实不是真正的道理;名字虽然可以给万物贴上标签,但本质上是不能被归类的。

5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55、成功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他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6、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57、在道德经里,老子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道",也是精髓。"道“是对世界上事扬的一种高度的抽象和概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物质的概念是近似的。

58、只是,到底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方法是什么,怎么衡量成功,说法不一样。《道德经》的成功学,精髓在以下三方面。

59、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60、《老子》中的十大人生智慧: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话

61、二、管理学——关于过程

62、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63、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64、最出名的:

65、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66、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67、《道德经》的精髓主要表现在"静"字上。静字是人生的大修炼、大修行。只有守静,幸福快乐的种子才会在心田生根、萌芽、绽放。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68、第三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69、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不和别人争夺名利事物,所以没有更多烦扰与不虞。为人处世要淡泊宁静,无为不争方为上策。

70、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低成本零伤害没有副作用。“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伤害到他人,不给自己带来副作用,不要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任何东西。“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71、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72、《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3、此外,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名字只是符号,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超越名字和符号,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强调“虚心若谷”,因为只有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偏见,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7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任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7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76、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7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78、这句话出现在《道德经》的第四十章,简洁明了地表达了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宇宙的生成和发展规律。其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它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一”代表着“道”分化成的两个极端,即阴阳;“二”代表着阴阳两极的结合,形成了一切事物的基本形态;“三”则代表着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变化的可能性;“万物”则是指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在“道”的支配下发展和变化的。这句话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精髓之一,至今仍然被广泛地引用和解读。

79、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8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有利因素怎么处理,不利因素怎么处理,处理好了,都有用,处理不好,都没用。“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好,好事变坏事。

8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83、夫唯不争,故无尤。

8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以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和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85、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为言语只能表达有形的事物,而道是无形的;名字也是无法完全描述事物的本质,因为名字只是符号,而事物的本质是无法用符号来完全表达的。

86、这句话是道德经的开篇,也是整部书的核心思想。它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真正含义。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因为只有放下自己的执着和欲望,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本质。

87、成功的途径是付出,不是索取。“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8、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89、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往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