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2、另外陕西话会有拖长音的现象,听起来比较流畅。不像江浙这一带的方言那样发音短促。
3、我是西安人,小时候就留意过普通话和陕西方言发音的区别。普通话发阴平(一声调)的,陕西话都念轻声普通话发阳平(二声调)的,陕西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发上声(三声调)的,陕西话发去声普通话发去声(四声调)的,陕西话发阴平这只是一般规律,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讲话习惯,还会有一些特例。
4、倔,就更不用说了,陕西人都比较倔强,认准的事情一条道走到黑,不到黄河不死心。所以常说:“陕西冷娃死倔死倔”。
5、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6、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7、四杰首推柳青先生,他是陕西作家“泰斗”级人物,被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等名家尊称为老师的文学大家,对于当代陕西文坛影响力十分深远。柳青代表作《创业史》
8、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9、四、碗盆难分开
10、他们在外挣钱再多也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全建成房子,对他们来说,世代都是故土难离。
11、“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12、五、帕帕头上
13、改革开放后,陕西人也发现了打工挣钱才能致富之路。
14、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15、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16、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17、如普通话中发zh的,很多老人在方言中会发成介于v和f之间。这就比较复杂了。
18、三、辣子是道菜
19、直爽,倔犟。生冷蹭倔啤酒哦去个子低哦
20、陕西作家中的优秀代表很多,细说起来远不止这4位,但论知名度和影响力,这4位无疑是现象级的,如今时隔多年,很多人的作品都已经搬上了大荧幕,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些优秀的文学佳作
21、二、锅盔像锅益
22、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23、陕西人特点是生叮冷蹭,这四个字其实就是倔强的意思。陕西人脾气耿直,常被外地人称陕西楞娃,没有多少弯弯绕绕的花花肠子,这是对陕西普遍的一个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陕西人的性格和形象都有很大变化,陕西人喜欢守着自己的那一点土地,陕西人均一亩多点地,精耕细作,收获很微薄,虽然没钱花,但饿不了肚子。
24、陕西人的特点如果用两个字来表示就是“冷”,“倔”。人们都说陕西“冷娃”,这个冷并不是冷漠无情的意思,而是指直来直去不会拐弯,还有胆大心狠的意思。陕西人对什么事都是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那么多弯弯绕。而且敢作敢当,敢爱敢恨。
25、一、面条像腰带
26、豪爽,陕西人,说话直,肯干实事
27、其次就是有三驾马车之誉的陈忠实、路遥和贾平凹。
28、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29、现代陕西方言一般来讲只需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变调就行了。但是,比较纯正地道的方言,在声母的发音上会有所不同。
30、正是因为陕西话中没有上声,发音不需要拐弯,所以讲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痛快。
31、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