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长征背景

长征背景

时间:2023-06-06 09:12:55

本文目录一览:

七律长征的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长征前的历史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同时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两大危机,考验着濒临绝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谋生存、图发展为主旨的长征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 扩展资料: 中央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滚滚铁流,纵横十余省,爬雪山、过草地,战强敌、跨激流、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历时两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突破了人类的生存极限,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一路也播下了红色的种子。红军长征,成为震古烁今的不朽传奇。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主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为了生存,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我们通常所说的长征,主要是指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退出江西苏区,行程2万5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的远征历程。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正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在生死存亡的情况下,为保存红军实力考虑,与陕北红军会合才选择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答: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是: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从1933年至1934年10月之间,蒋介石调集大量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在红军中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不合理的战略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最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伟大的创举必然顺应时代的需求。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红军长征时,经过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在这五次围剿中,红军全部失利,战略上进入了绝对防御阶段,从军人员战斗力处于绝对低谷,被迫做出长征的决定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执行错误的左倾路线,御敌于国门之外,和敌人拼消耗,历时一年,没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红军长征时的时代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万五千里历史背景?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七律长征的背景历史?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中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长征的背景是什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行程约25,000里,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历史背景是1934年10月,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对革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历史意义。

长征的背景是什么?

为保证中国革命的胜利,保存有生力量,在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这就是2万5千里的长征!

长征的背景是什么?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眠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最伟大的壮举,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