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师说教案【精选70句】

师说教案【精选70句】

时间:2023-04-21 16:31:23

师说教案

1、《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2、白话释文

3、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4、此作主要阐述了为人师的道理,以及为师和学习的关系。当中提出“圣人无常师”,以孔子师老子为例,说明了不耻下问之道。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7、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9、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0、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师说是高中课文,原文如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3、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14、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6、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1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8、《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19、古之学者必有师。

20、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21、《师说》是人教版高二上册的课文。

22、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23、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4、扩展资料

25、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2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8、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29、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0、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师说教案

31、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32、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33、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4、师说的作者是韩愈,这篇课文并不是高中的必修课,而是初中,初二上半学期的课本内容,讲述的是为人师者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3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7、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3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0、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41、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话也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42、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4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4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5、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46、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4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8、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49、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50、【资料拓展】

5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5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54、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5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6、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57、创作背景

5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9、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60、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师说教案

61、人教版中韩愈的《师说》是高中的必修课文,是在高中语文中的《必修3》中。

62、这个需要看是什么版本的,有的版本在初中就出现了。

63、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4、"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65、”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66、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67、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6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9、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70、师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议论文,对当时从师学习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无论是苏教版的教材,还是目前人教版的教材,都把它收录进去了,并且要求学生全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