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行古诗
2、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3、【诗篇大意】深秋时节,沿着弯弯的石砌小路驱车上远山,白云漂浮的山间还住有人家。因为爱看夕阳映照下枫树林的美景而停下车来,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4、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5、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6、夜书所见
7、夜书所见原文:
8、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9、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10、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见的是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
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2、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1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4、作者:宋叶绍翁
15、虽然两首诗的写作角度有所不同,但都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勾勒出了清新的景象;
16、描写的是秋天。1、描写季节特色的词语有:梧叶、秋风、促织
1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8、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9、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20、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21、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2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4、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5、唐·杜牧
26、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7、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季的。
28、杜牧《山行》
29、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0、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1、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黑白,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32、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33、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诗人身处异乡,触景生情之作。[1]
34、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5、是秋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是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的一首思乡之作。 开篇借景抒情,以景入情。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出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3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7、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38、夜书所见写的是秋季。
39、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40、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41、清·袁枚
42、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以下相同点:
43、首先两首诗罗列如下:
4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6、原文: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47、萧萧秋风吹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8、“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49、两首诗中一首描写了“牧童”,一首描写了“儿童”,都对孩子进行了描写,对童真进行表性,并且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形象;
50、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51、以下内容为所见山行整首古诗:
52、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景色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53、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5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5、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56、季节表现突出,具有季节色彩的景和物都十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