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文案大全 > 房玄龄的诗有什么-59句优选

房玄龄的诗有什么-59句优选

时间:2024-02-25 06:42:30

房玄龄的诗有什么

1、诗句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为人处世要学习“竹”与“梅”做人做事。

2、我认为表示沉稳低调的诗句可以是郑板桥写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3、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一说今山东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

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逮《省心录》

5、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的丞相,两人合称“房谋杜断”,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基石。

6、在传统文化中:竹:筛风月,虚胸怀,清雅澹泊,象征的是谦谦君子;梅:迎寒风,斗霜雪,雪蕊冰肌,是为傲,象征的是高洁志士。郑板桥在这里说的意思也差不多。

7、——兰德

8、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与人争,我不屑

9、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明郑板桥

10、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

11、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12、房玄龄善于谋划,规划天下政事;

13、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14、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15、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

16、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7、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一说今山东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18、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19、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

20、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21、我在生命置火上烤手,

22、房玄龄虽然善于谋略,但是没有兵法问世。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房玄龄善于谋略,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23、作者:李白

24、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25、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

26、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

2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9、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30、房玄龄的名为房乔。

房玄龄的诗有什么

31、房玄龄,名乔字玄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32、“玄武门兵变”功臣,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

33、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3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5、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36、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37、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38、唐太宗的两名宰相,房杜二相,各有所长,善谋善断,同心佐唐,若非藩镇割据,断不至于出现安史之乱及大唐的灭亡。

39、名房乔,生辰:579年民族:汉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籍贯:齐州临淄地区:齐州临淄国家:中国唐朝职业:开国宰相信仰:兼容并包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

40、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本句大意是:内心的喜怒哀乐从不在脸上表现出来。阮籍容貌出众,气宇轩昂,性格孤高,但他在政治上非常谨慎,~,因此能在政治极其黑暗的魏、晋之交,一次次地避祸全身。此句以直陈的手法表现人物“至慎”的性格,言简意赅,生动准确。自《晋书·阮籍传》与《北齐书·王琳传》之后,~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稳重,城府较深的常用语。

41、杜如晦善于判断,引领朝纲正路。

42、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公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

43、鲁迅的《自嘲》

44、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45、谦受益,满招损。——《尚书--大禹漠》

46、房玄龄出生于官宦之家清河房氏。曾祖房翼,北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父房熊,释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十八岁时,齐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县尉。

47、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48、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宋徐庭筠《咏竹》

49、火要熄了,我也要走了

50、房玄龄的出生地:齐州临淄

51、房玄龄(579年-648年),字仲游,唐朝中期官员,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臣之一,历任御史大夫、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等职位,才华出众,被誉为"唐朝第一文臣"。在唐朝中央政局中起着重要作用。魏征去世后,他成为唐太宗的谋士和心腹,协助太宗进行征战和治国,被封为宰相。他对唐朝的文化、科技、官制等方面都有极大的贡献,尤其对唐朝的法律制度有很大的影响。房玄龄也是唐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个人物。

5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53、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之称。就房玄龄来说,李世民登基称帝后,让房玄龄担任中书令。在这之后,房玄龄一路升迁,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到了公元648年,接近70岁的房玄龄病逝,也即获得了一份善终的结局。对于功劳甚大的房玄龄,唐太宗李世民追赠太尉,谥号“文昭”。

54、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

55、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为唐朝的贞观之治起着重要的作用,房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女亲家,与李世民感情深厚。

56、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

57、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58、谦逊明然得,滋章道理疏。——宋宋太宗《缘识》

59、杜如晦(585年-863年),字子真,唐太宗时期官员,凭借卓越的才华和重要的政治地位,曾历任右拾遗、左拾遗、尚书左仆射、中书令等官职,后因参与废除唐宣宗而被贬至岭南。在唐朝中央政局中,他担任的诸多职位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安禄山之乱后的唐朝政治重新调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