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文案大全 > 人生哲理文章经典【36句文案】

人生哲理文章经典【36句文案】

时间:2024-02-18 07:04:38

人生哲理文章经典

1、治国理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轼未得到君主赏识,遭受排挤,非经历坎坷,诗文无以满天下,在被贬途中《题西林壁》: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片来自,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我们先温习一下《题西林壁》诗:

6、东坡先生的官场历史过程,前期春风得意,比较顺利;到后期反而波浪起伏,来得不是太顺利。这是为什么呢?官场的人,一生往往都是如此的。开头,考取壮元,春风送爽,人人夸赞,人人喜欢。进入工作状态之后,这些官场中人,就会逐渐化分为两部分了。一种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就坚持原则,揭露错误;一种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就放弃原则,做任何事情只看上司需要,原则永远是不重要的。这样,如果一个正直的官员处于风气不正的时期,你就吃不开了。不仅如此,等着你的都是恶梦了。正因为如此,东坡先生才会被贬的啊!至于是什么样的事情而导致如此,我们就不讨论了,因为它不在题意范围中。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面上是写景,其实暗指人世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千姿万态庐山风景,读懂了政治的玄妙。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全貌?就是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是在庐山之中。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句俗话不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庐山”,隐喻着什么?对苏轼来说,隐喻着朝庭里的皇帝,看不清楚苏轼之理之能;对朝庭来说,也隐喻着苏轼,看不清皇帝是清是昏。所以,苏东坡才会提出皇帝不喜欢的意见和建议,以至于被贬远州;而皇帝才会失去德高才重的大臣。结果是,一方失去了人才,另一方经受磨难才不得用。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喻朝廷听信偏见,对自己的误解,不懂得换角度看问题,致有今日的流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就是朝廷还不够了解我苏东坡,看到的只是片面,站得角度不够高罢了。换在今天,最明显的就是老板与工人问题,老板:我给了你们应得的工资,你们却在岗位上消极应对,一点也不为企业着想。工人:你老板就给我那一点工钱,我为企业创造了那么多的财富。还要怎样?其实只要换位思考,多个角度看问题,才不致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人生哲理诗,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讲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不同,暗示人们看待问题,观察事物应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了解。才能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又在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但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看,还要跳出事件本身去看,才能真正把事情弄明白。诗句暗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2、当然,上述言语不过本人胡说而已。东坡先生此诗的寓意远非如此狭窄。其所道之理乃在于:要看清“庐山真面目”,必须从里面、外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方位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得出综合全面的形象和结构。其诗所揭示的深刻哲理,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犯片面性的错误。要想不犯片面性错误,得到全面性的认识,就必须注重调查研究,所以老人家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3、诗人写诗,有两种境界最易取素材,一种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一种是人生潇索的时候。苏东坡在写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的时候,是何等意气风发,大江东去,浪淘尽……谈笑间,強橹灰飞烟灭……而这首题西林壁,则是被流放途中,一种意气消沉的时候,看着眼前风景借诗解怀,

1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写景看出作者的理性,这两句奇思妙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峰岭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一峰一岭局部表相而已,认识不了庐山内在的东西。为读者提供想象空间。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位置不同看问题就不同,对事物认识很容易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超越狭小范围,克服主观偏见。

15、题西林壁宋•苏轼

16、写此诗是当时不得志而发的,由黄州贬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经九江与友人游庐山,触景生情。

1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苏轼的《题西林壁》也是从写景抒发作者内心感想。

19、苏东坡先生的诗,道岀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毛的话,说岀了看清“庐山真面目”的方法——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是没有发言权的。

20、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同。’这首诗是副有哲理的诗。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要认识事务的多样性,要突破自我的束缚。看问题要细致分拆,要由表象认识到真象。

21、看不清楚庐山的真实全貌,什么原因?正是因为我身处此山之中。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3、苏东坡《题西林壁》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2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平常的两句话,似乎是在说一个什么道理。正是,他就是要说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宋代以前的诗,是以言情言志为主要倾向的。宋朝的诗人开辟了新的领域,也就是言理的领域。所以,说理是宋诗的一大特点。横着看,侧着看,看到了什么呢?这庐山的山,有岭、有峰、有远、有近、有高、有低,各不相同。但是,并没有看到庐山的真实的全部的面貌。

25、横着看见的是山岭起伏,侧面看见的山峰陡俏。远处的,近处的,高耸的、低矮的,千变万化不尽相同。

26、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由于人们所处位置不同,看事物、问题的角度不同;地位不同,看问题、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问题、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隘的视野,跳出这个问题、事物本身,全面立体观察分析问题、事物,摆脱成见。

27、现在,我们来赏析一下《题西林壁》,以便得知其所蕴含的哲理。

2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9、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0、宋朝·苏轼

人生哲理文章经典

31、欢迎批评!

32、北宋前期是个人才济济的时代,犹以江西为最盛,自晏殊兴办书院起,历代读书人都以治理国家为己任,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决心。先看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33、大诗人苏东坡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诗人一生历经坎坷,却总是乐观向上,不忘初心,永藏童真童趣。此首诗的欣赏有很多方家已说过,非常到位。我从另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前二句主要是强调看问题,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横看是岭,侧看是峰。按现代人说法,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充分理解各人的处世方法,工作环境,学识功底等,再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要一分为二的去思考问题。后两句说的是,当局者迷,这么好的风景,因为司空见惯,竟然忽视了她的神奇美妙。教导我们要跳出自我,走出大山,不能固步自封,更要善于把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世人皆知。这只是我一点心得体会,分享大家,更望大家佐证。

34、这首诗首联就说出看事物的角度,远近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次联讲明不能认识事物的本真的原因。唐诗重气象,宋诗好说理。苏轼的这首诗讲述了不同视角,处境造成认知上的不同。至于为什么我们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原因就在于我们本身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意思。从哲学的角度发现我们只有跳出固有的观念中才能从整体上对事物加以认识,前提是我们对部分有充分的认知。这是分析与综合的认识方法。

35、东坡先生为什么写了这首诗呢?这是因为他被朝庭贬岀京都,去任地方官员。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奇伟的山水触动其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题西林壁》,就是作者游观庐山之后的人生认识的哲理总结。

36、《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的深刻意义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