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诗词大全 > 建长城的作用【精选48句】

建长城的作用【精选48句】

时间:2024-02-23 11:29:54

建长城的作用

1、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的根基。

2、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3、历史总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汉之强盛继于秦唐之辉煌承于随。汉唐是两个盛世,在这两个朝代之前都有一个短暂而强大的王朝。

4、意义:秦始皇把“修筑长城抵御外患”防御理念流传给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使那些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一代接续一代地把长城修筑下去,直到清朝时才嘎然为止,不再继续把长城维修扩建下去。

5、灵渠的主要工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水路。在进攻岭南时,为了方便军粮辎重运输而开凿的运河。灵渠一直是岭南与中原水路交通的重要通道,两千多年来历代均进行修治、维护和扩大它的经济效益。灵渠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促使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控制河道的水位。船只进入徒门,将闸门关上,使水位升高,船只就能一级一级的上驶,由漓江进入湘江,或由湘江入漓江。这样,秦军所需的军粮和物资,就可以通过灵渠得到补给。

6、嘉靖年间蒙古人劫掠北京附近,各地勤王军队不敢与蒙古人野战。但是蒙古人在没有失利的情况下撤退,很大的原因是坚城难下,而援军已经向紫荆关移动,很快就能收口。

7、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总长度超过,历朝历代无不修建完善一直到明朝都还在修建长城,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抵御游牧民族。秦始皇修建长城不是为了要显示他的功绩,而是为了保万世千秋。

8、大清朝对长城好像没有感情,因为长城让大清这帮蛮子吃尽了苦头,所以更别说修建了。

9、有很多人怀疑小小的一道城墙就能够阻挡胡人的进攻吗?

10、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11、长城的具体作用:

12、长城:作为抵御匈奴的防御设施,也是远征大漠的后勤基地。

13、修筑秦长城起到了稳定边疆,确保中原安定的积极作用,也因为劳民伤财,积聚民怨。

14、一,攻防兼备:长城不仅仅是防御设施,也是进攻的前哨。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15、始皇帝看到了匈奴的威胁,为了达到增强防御,长期驻军,减少物资损耗的目的,在燕赵秦三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新长城,并命令蒙恬长期驻守。

16、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17、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18、修建长城的意义:帮助后世中原国家也抵御了外敌。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和其它草原民族的骚扰,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抵御草原民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秦始皇修长城,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抵御匈奴的防御设施,也就是远征大漠后勤的基地。有句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在那个年代,文化水平经济条件都非常差的,在那种环境下秦始皇能够想到修筑长城,这一方面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君王。,其实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秦始皇确实是已经想到了,匈奴的侵略,而那个年代确实匈奴是非常凶狠的。保护自己的领土,修建一个防御网。

20、我们经常听的要发财就要路通,道路通,财才会来,看来秦始皇早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古人的思想确实让我们惊叹!

21、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朝代是明朝,虽然长城的作用有限,但是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长城对保护大明政权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包括后来如果不是吴三桂那王八蛋献山海关,大清立足中原也没戏。

22、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23、秦朝留下了长城隋朝留下了千古大运河,而汉唐留下了扬名海外的汉唐盛世。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隋炀帝又为什么要挖大运河?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会劳民伤财伤及国本吗?很显然他们都是知道的。那他们为什么还要什么做呢?他们有一定要这样做的理由。

24、宋代的士大夫都是精明人,在军队无法战胜消灭辽国和西夏的情况下,每年送大量的钱粮给敌国,虽然听起来不光彩,但是岁币相对于两国交战产生的耗费来说又不值一提了。

25、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26、现存的长城多是明朝修建的。

27、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

28、两个工程都有军事意义的

29、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30、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看历史的电视剧,秦始皇的形象凶狠,恶毒,焚书坑儒,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后来从历史书上学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统一了货币,修建了兵马俑、灵渠、修筑长城。

建长城的作用

31、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32、二,示例,乳宋:宋代丢了幽云和西北,没有长城防守,只能筑边城边寨作为据点,防御不足。宋军缺乏骑兵,即使步兵每次能战胜敌人,也无法乘胜追击,野战相持时间长了还容易被抓住破绽,一旦失败就是全军覆没。这是宋军凭借人数和装备的优势,却总是挨打的原因。

33、汉初,始皇帝修筑的长城在汉军与匈奴的交战中仍然起了重要作用。

34、即使明末后金多次破关劫掠华北,最后也只能退走。若不是明朝内乱再给满清30年都未必能入关灭明。

35、秦始皇在派蒙恬将匈奴驱逐出河套地区后,匈奴撤退到阴山地区,实力折损不大,并没有伤到元气。

36、灵渠:在进攻岭南时,为了方便军粮辎重运输而开凿的运河。

37、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38、长城的作用很大的,至少欧洲人是这样认为的。要不欧洲就不会有这么多小国家了,而我们国家由于秦始皇当时的决定让我们汉族人有了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统一。

39、在华北地区,守住长城的各个点线,各个县城又是天然堡垒的情况下,几万人的游牧骑兵很难掀起风浪。

40、综上所述,长城并不是历朝历代都修的,作用就是防范外敌入侵。

41、骑兵机动速度快,来无影,去无踪。北方的游牧民族来犯,中原军队一旦大军征讨,对手就跑的无影无踪。一旦退军,对方又卷土重来,烦不胜烦。每次调动军队,耗费的人力物力靡费甚巨。所以修筑长城是最方便的最省钱省力的方式。

42、这个说法要纠正一下,不是历朝历代都修的,秦国只是把另外几个国家的长城顺便给连起来了,并不是秦国一个国家有,主要是燕国,赵国这些靠近北方游牧民族的国家都基本修有长城。而汉朝唐朝并没有修筑过长城,而是主动对外出击,著名的当属汉代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唐朝李靖大破突厥,而宋代的疆域都没有到过长城,更不用说修建了,想修人家也不答应,长城在人家地盘上呢。

43、秦国初年,在我国的北方、蒙古及原苏联东部大片疆域建立了一个匈奴帝国,一直绵延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左右,这中间跨度长达600多年。可以说这个大帝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眼睛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强盗,他们所到之处基本上四处,给亚欧的人民带来了不少的灾难,可以说匈奴民族是我们亚洲甚至整个欧洲地区一个具有灾难性的民族。但是面对这个破坏性的民族,我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为防止匈奴的骚扰,统一后的秦国,将燕、赵等国的长城与秦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了长城来防御匈奴袭扰。

44、果然,匈奴后来趁六国反秦重新夺回河套,并以河套为基地,威胁西汉近百年。

45、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46、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

47、三,长城实战记录:

48、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