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顾炎武的故事【72句文案】

顾炎武的故事【72句文案】

时间:2024-01-07 11:04:16

顾炎武的故事

1、恶奴陆恩看在眼里,早就安下坏心。1649年11月,顾炎武请一位和尚送信去舟山郑成功处,将信件粘在《金刚经》的书中,以防止清军搜查。陆恩得知,居心叵测的他就花钱从和尚处把这本《金刚经》买到手,把它藏匿起来,以作日后陷害主人的“铁证”,但顾炎武懵然不知。

2、悬梁刺股

3、他却说:″老鼠咬我的书稿,其实是鼓励我呢!不然,把它好好地搁置起来,我怎么会五易其稿呢?″

4、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

5、叶方恒见顾炎武被释放,气急败坏,便派出刺客去暗杀他。顾炎武行至南京太平门外时,早就埋伏在路边的刺客从树林间冲出,击其头部,顾炎武受伤坠驴,幸亏有人相救,未曾丧命。

6、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7、年5月,顾炎武回到昆山家中,得知陆恩携其田产投靠叶方恒,却仍希望其回心转意,但陆恩竟要挟道:“《金刚经》背上何物也?我藏而不发,乃欲诈吾乎!”

8、他便再次誊写,一点怨色也没有。

9、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0、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11、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童年时曾患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他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最终成为一代大学者。

12、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13、小时候,由于家庭的缘故,顾炎武被送给他的叔叔抚养。

14、有人劝他翻瓦倒壁消灭老鼠,

15、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16、顾炎武这样勤奋地读了二十多年书,到他45岁时,除了古代的经史子集等著作以外,他还读完了各州、各府、各县的地方志和朝廷大臣的奏疏等共一万二千卷,阅读书籍的总数达到好几万卷。在他的家乡,再也找不到他没有读过的书了。于是,顾炎武开始周游天下,遍读天下的书。

17、但顾炎武被释放后,不仅不领钱谦益的情,反而急着去向钱谦益索要归庄写的那张门生帖子,钱谦益不给,顾炎武就在大街上贴了一张告示,声明自己不是钱谦益的学生。钱谦益听说后,忧郁地说:“宁人何其卞也?”意思就是说:“顾炎武怎么这么着急呀!”万一官府再把他抓去怎么办呢?顾炎武不知道,此时的钱谦益与柳如是也在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钱谦益的学生郑成功的几次率军北伐,都是钱谦益秘密策动的。

18、在这危急时候,顾炎武的好友归庄、路泽溥等人纷纷出面营救。归庄直接写信与叶方恒交涉,陈以利害,晓以大义,但贪婪狠毒的叶方恒在给归庄的回信中反诬顾炎武“机械满腹”。

19、鼠咬书无怒色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21、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22、他从7岁进入私塾学习开始,就非常喜欢读书。据说,他不仅熟读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等儒家经典“十三经”,而且能够背诵。顾炎武超人的记忆力并不是天生的。他从小就用背诵诗文的办法来训练自己的记忆力。

23、此时的顾炎武,处境险恶,生命危在旦夕!

24、顾炎武自己也不把科举考试太当一回事,参加复社后,常与四方之士泡在一起,故中了秀才以后,曾数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

25、陆恩本是趋炎附势的破落户,服侍顾家达三世,他见顾家门第日微,又有叶方恒千两白银可得,于是见利忘义,准备告密,卖主求荣。

26、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27、三、文徵明习字

28、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29、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

30、陆恩女婿亲自出马,气势汹汹地带了一批地痞流氓,把顾炎武抓了起来,囚禁在陆恩家里,设立私牢,严刑拷打,企胁迫其偿命。

顾炎武的故事

31、顾炎武是明代著名学者,年轻时贫困,为了读书,他每天都要背着书包行走十里山路去学堂。一年时间里,他读破了万卷书。他的勤奋和毅力,使他成为后来的大儒,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32、家难外侮,被迫离乡

33、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勤奋好学,读书不倦。据说他一生中读了万卷书,因此被后人称为“顾万卷”。

34、可是顾炎武却因为钱谦益的一度失节,再也不肯认这位老师。当此之际,钱谦益要顾炎武认他这位老师,方肯出面营救。归庄知道顾炎武的性格,是绝不肯委曲求全的,于是自作主张,假冒顾炎武的名义书写了一张门生帖子交给钱谦益。

35、叔叔婶婶对他很好。不幸的是,叔叔很早就去世了,小顾炎武只好由婶婶抚养成人。婶婶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有学问,而且对顾炎武也十分疼爱,为了教育顾炎武,婶婶经常给顾炎武讲历史故事,教顾炎武读书、学识字。聪明的顾炎武在婶婶的悉心教育下,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受到了邻居的夸奖,年幼的顾炎武不禁有些飘飘然了。婶婶及时发现了顾炎武的这种思想苗头,让顾炎武背诵宋朝刘基写的《卖柑者言》这篇文章。然后,婶婶问:“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顾炎武说,文章揭露了某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婶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一个人刚刚有了一点进步就骄傲自满,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什么区别呢?”顾炎武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顾炎武谦虚谨慎,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36、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他自幼勤奋好学,读破万卷书。在少年时,顾炎武就树立了“读万卷书行路”的志向,每天勤奋读书,坚持记笔记、写心得。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其学术成就对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7、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38、归庄只得去找他的老师钱谦益帮忙。大儒钱谦益早年曾是江南文坛的领袖,算得上一代名士,但自从丧失民族气节后,反清志士都不愿与他交往,钱谦益的内心十分痛苦,而归庄与他仍然保持着非常深挚的师生情谊,经常去看望他。黄宗羲与钱谦益的关系也非同寻常,他经常去找钱谦益,与他共商反清复明的大计。顾炎武的另外两位堪称肺腑之交的好友吴炎和潘柽章也常去看望钱谦益,向他请教明史编撰的问题,并有书信往来。即使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的方以智,也与钱谦益保持着通信联系。

39、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40、四、王冕僧寺夜读

41、朋友相救,被判“杀无罪奴”服苦役

42、据他自述,从那时起,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序》)——这两本书就是著名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43、顾炎武惩恶仆护友,自身又陷险境

44、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45、早在1652年,顾炎武的世仆陆恩就叛投于汉奸恶霸地主叶方恒。顾炎武先世曾以800亩良田,向叶方恒抵押借银,叶拿到田契后,多方赖账,最后只支付了240亩的钱。顾炎武打算赎回,而叶方恒垂涎于良田,再三推托。顾炎武催讨日急,叶方恒于是以千金秘密唆使顾家家仆陆恩,令他告发顾炎武私通郑成功,以借之刀杀死顾炎武,或至少迫使他避走他乡,无暇过问田产。

46、一、顾炎武手不释卷

47、顾炎武大惊,不禁回想起10年前夏完淳给鲁王的上书被清军查获,导致列名其中的40余名抗清志士被清军逮捕杀害的惨痛教训,于是当机立断,当天夜里就带几名亲族壮汉,将陆恩擒获,怒斥其罪,痛打致死后将其沉入水中,那本藏有密信的《金刚经》也被顾炎武搜出销毁。

48、明末清初有一位爱国主义思想家,叫顾炎武。

49、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在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据说他能够凭借记忆力大胆地在书中横行,以至于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九流考》,他都能够马上摇头道:“怎么敢赞扬?”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顾炎武读书的渊博以及他对知识的敬畏和自律。他能够有这样的功力也正是因为他对于读书的热爱和用心,这也是他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50、年,福建隆武朱聿键政权覆灭后,南明的抗清势力除了鲁王朱以海监国政权以外,尚有顺治三年(1648年)十一月称帝于肇庆的桂王(永历黄帝朱由榔)政权,以及起初沿用隆武年号而后称臣于永历的以郑成功为首的海上抗清武装力量。鲁监国自顺治三年六月清军破绍兴后,也漂泊活动于福建沿海一带。顾炎武投身抗清斗争,与郑成功和鲁王政权都有联系。

51、顾炎武从小勤奋好学,在14岁时就考入了昆山县学。他的同学十分钦佩他的学识,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顾秀才”。可是,当他读完县学后,他的学识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他决定离开昆山县学,到外面去寻找更好的学习机会。在旅行中,他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的勤奋和刻苦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宗师,被誉为“清代三大思想家”之一。

52、最终,钱谦益和路泽溥的帮助发挥了作用,钱谦益以老师的身份为学生说情,名正言顺,地方官也不能不给面子;加上路泽溥、路泽浓兄弟与松江兵备使相识,为之斡旋,多次为顾炎武诉冤说情,多方打点,这样,顾炎武才从恶霸的私牢里移送昆山县衙,被判“杀无罪奴”,要服苦役;随之又从昆山县衙移送松江府,改判为“杀有罪奴”,遭杖责后释放。

53、他把一本书背下来以后,总是经常复习,反复背诵。他曾经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复习两百页读过的书,不复习完决不休息。他用这个办法,使读过的书能够终生不忘。

54、年春天,顾炎武来到南京,与第三位夫人戴氏在钟山脚下居住。其时,郑成功起兵海上,张名振、张煌言的抗清部队从长江上行,一直打到镇江,使南京城受到威胁,这时,顾炎武按捺不住对抗清部队取得胜利的兴奋,引起了清的怀疑,被打入黑名单。

55、五、孙权喻吕蒙读书

56、与此同时,叶方恒又唆使恶奴陆恩女婿等数十人,抄了顾炎武的家,其家产被洗劫一空。叶家是土豪地主,江南官府中上下大小人等也大都是其家的同,顾炎武所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黑恶集团。在陆恩事件之前,为了争夺家族的遗产,顾炎武的堂兄顾维与侄子顾洪徽发起“家难”,顾炎武与他们打了4年官司。家庭环境的险恶,叶方恒接二连三的迫害,家难与外侮交相逼迫的处境,使顾炎武无法再在家乡立足了,从此他远走北方,并在那度过晚年。

57、凿壁借光

58、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59、顾炎武的嗣祖父本来是无意要炎武去参加什么科举考试,只是后来经不住别人的劝说,才勉强让炎武学习科举文字,但并不期望炎武在科举仕途上的发展。

60、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顾炎武的故事

6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62、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63、他27岁那年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于是决定彻底放弃科举,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

64、而之前,陆恩女婿也投靠了恶霸地主叶方恒。叶方恒见利用陆恩害顾炎武夺田产的阴谋破产,恼羞成怒,便与陆恩女婿一起用两千两银子贿赂清朝的昆山县令,要结果顾炎武的性命。

65、二、欧阳询揣摩古碑

66、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在求学时刻苦心钻研,读书过万卷。他曾说:“读破万卷书,行遍天下路。”这句话道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实践的追求。顾炎武在通览千万卷书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也培养了丰富的见识和博大的胸怀。他的才思和见解也是从这些书籍中得来的。因此,可以说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是他在追求真知和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他思想成熟和见识丰富的体现。

67、顾炎武为明代学者,勤奋好学。听闻有人读书千卷便自足,他心存不满。于是,他读破万卷书,以博览群书之志,广泛涉猎知识。这种博学精神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学者之一。

68、自古以来便存在“恶奴欺主、强仆犯上”的事,清朝顺治年间,在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大儒顾炎武家也出了一名类似于“何天带”的仆人,给他带来许多麻烦与痛苦,导致他被迫背井离乡,长期在秦晋生活,从此再未回乡。

69、顾炎武在写《音学五书》时,已经写好所《诗本音》二稿却又一次被老鼠咬坏了,

70、劣绅收买恶奴,欲借刀

71、顾炎武是明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被誉为"读书破万卷"。顾炎武在求学过程中确实读了大量书籍,并因此受益匪浅。他通过不断阅读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他的学识和见解深受人们敬重。顾炎武读破万卷书的故事表明,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72、顾炎武一生读书勤奋不倦,从十岁起就刻苦攻读兵书、史书、文学名著,到十五岁时,已读完各种书籍数万卷。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他决定行路,读遍天下之书。他在长途旅行中也驮着书随行,骑马、坐船都在随时默默地背诵新读过的书,以锻练自己的记忆力。每当碰到背不下来的地方便停下来拿书查看。就这样,顾炎武以少见的毅力苦读了一辈子书,为他成为博学的学者和思想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