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精选描写端午节的一段话40字【55句】

精选描写端午节的一段话40字【55句】

时间:2023-10-26 11:04:31

描写端午节的一段话40字

1、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为主要习俗。

2、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字以上:

4、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顷襄王听信谗言放逐了屈原。

5、我国的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的意义。

6、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使用端午节来纪念屈原。

7、屈原是楚国贵族,同楚王是本家。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有丰富的知识,善于作诗写文章,口才也好,年纪轻轻便得到楚王重用,做了楚国的左徒,经常同楚怀王一起研究政事,拟定法令,接待各国的使臣,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8、屈原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9、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0、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1、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

12、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1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屈原是投江而死的,人们担心屈原的尸体被鱼或者其他的水里的生物咬食了,这个时候就会向水里面投糯米,这样延习下来就成了端午节。

14、端午节最初起源于中国南方,是为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诗人、政治家、爱国主义者、思想家和文化领袖。

15、屈原极力反对秦楚联合对抗齐国。但刚愎自用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忠告,取消了他参与政事的资格。几年以后,秦国又反手攻打楚国,楚国屡败,怀王又起用屈原出使齐国,意在联齐抗秦。但当屈原到楚国后,张仪又乘机来到楚国,施展故技,昏庸的怀王在佞臣权奸的怂恿下,又与秦联姻反齐,屈原的努力毁于一旦。楚怀王于公元前299年被骗到秦国后客死在秦。顷襄王继位后,一些佞奸诬告屈原误国,被流放在外达十余年。他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写下许多悲壮的诗篇。他62岁那年(公元前278年)看到国都郢为秦所破,悲愤至极,就在五月初五,纵身投进泪罗江,以身殉国。

16、据传,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避邪驱瘟、祈求丰收的节日。

17、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是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18、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端午亦称端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故称重也称重午。

19、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20、我觉得屈原真是忠⾂,满腹热⾎,置⾝于君不付⼀切,贯彻到底,⽆时⽆刻不担忧楚国国运,但是因遭⼩⼈记恨,遭陷害,⽽被逐出宫廷.屈原失望之余,于是投江⾃刎.

21、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22、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23、端午节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24、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2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26、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27、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8、端午节,也叫重阳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已久,据史书记载,最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29、屈原生活的年代,正是楚国下滑的年代。当时的国君楚怀王很器重他,任命他为左徒,无论议论内政和外交都让他参与,引起同僚上官大夫对他的嫉妒,经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久而久之,屈原失去了怀王的信任,被降为大夫,成为只管宗教祭祀的闲官。

30、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

描写端午节的一段话40字

31、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32、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听闻国家被破,伤心欲绝,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33、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端午节是中国之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34、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35、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忠于国家,但遭受了背叛和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离骚》等诗篇,表达了对国家的痛苦和思念。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背叛者的愤怒。他的死引起了人们的悲痛和反思,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正直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36、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

37、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38、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39、按照常理来说,他的出身本就决定了他应该官运亨通,一世无忧才对,可惜屈原偏偏是个浩然正气的硬骨头,最终落得个凄惨自尽的结局。

40、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罢免官职,最终怒投汨罗江,

41、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4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43、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44、楚国百姓听闻纷纷涌到江边凭吊屈原,有的百姓将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投入江中,想喂饱鱼龙虾蟹,以免吃屈原的身体。

45、为了记念屈原老先生,屈原投河后,为了不让鱼虾破坏屈原的身体,所以往河里投放食物,慢慢的变成端午节吃棕子了,啥陷都有。

46、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47、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48、端午节的习俗,划龙舟,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49、屈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创立“楚辞”文体,早期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遭到排挤,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50、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但在漫长的选择和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是更受欢迎和更受欢迎的。“他的野心是诚实的,但他的行为是卑鄙的”。从司马迁对屈原的深情描写开始,屈原忠君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来越高。自汉代以来,人们认为端午节始于屈原。

5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52、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53、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相传屈原为了阻止楚国的内战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进行龙舟竞渡、佩香袋、挑食等活动,用食物、饮品等祭拜。此外,端午节还与避邪、驱疫、增强形体、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端午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象征之一。

54、端午节又别称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55、屈原身为楚国贵族颇受楚怀王看重,一生为楚国谋划献策,力主律法改革触动贵族利益遭受嫉恨,支持苏秦合纵奔走齐国促成联盟,但因楚怀王心志不足以及反对派势力强涉,最终楚失于秦。屈原悲愤忧心,以身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