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讲解50句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讲解50句

时间:2023-10-19 10:24:59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讲解

1、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2、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3、《渔家傲·秋思》

4、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

5、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阕,先抒情,作者常年驻守边关,而胜利无望,难免起思想愁苦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更衬托了愁苦的心情。

8、“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9、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10、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战士们誓死抗敌,得不到朝廷应有的支援,战士们不怕死,朝廷却怕失败,常年让战士们耗费时间在这里驻守,许多人年纪已老生出白发,更是流下不甘的泪水。

11、“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12、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13、“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14、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15、诗句中与雁有关的是“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16、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17、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18、燕然勒功,亦称为“燕然勒石”,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19、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20、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21、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22、“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23、征夫:出征的将士。

24、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2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用了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里,一直把匈奴感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

26、大雁是怎么样的“无留意”,没有任何想要留下的意思。而作者呢,心里是不舒服的,悲哀的。你看,大雁就能飞走,而我却留在这里。想回到家乡的心更强了。这就是描写大雁的意,以景写情。

27、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8、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29、范仲淹〔宋代〕

30、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讲解

31、之所以选雁来写,一是利用大雁从寒冷的北方迁徙到南方来反映北方寒凉凄苦、戍边将士思乡的心情,雁去而人却不得去更是一种衬托.二是为后面的怀乡思归埋下伏笔;三是这里用了“衡阳回雁”的典故.古人写诗词是比较注重用典(故)的,容易引起共鸣也许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衡阳雁去无留意”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雁去衡阳无留意”.

32、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3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反映的是边塞生活有多么艰苦.

34、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35、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36、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7、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闭,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

38、渔家傲·秋思

39、宋代:范仲淹

40、《渔家傲.秋思》互文用法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1、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指的是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这首诗的背景中,诗人远离家乡,在西北镇守边疆,一方面这句表达了当时的季节,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内心的凄凉。

42、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4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描写雁的句子是“衡阳雁去无留意”。古代人认为,大雁南飞飞到衡阳雁回峰后就不再南飞,而是等待第二年春天到来后再飞回到北方。范仲淹这句话的意思:大雁南飞,飞到衡阳雁回峰,却没有一点留恋塞外的意思。暗指边塞的凄凉,生活艰苦,侧面烘托边塞将士不畏艰险,保家卫国,即使边塞的生活艰苦,边地凄凉,但将士依然保家卫国。

44、范仲淹的《渔家傲》开篇一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特别富有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特,上句写景,描写的是塞下秋景,下一句“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表达了边塞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决心。

45、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46、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给人的感觉是凄凉,悲壮,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在这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47、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8、回到文本“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两句诗是以白描的手法来描写大雁的。

49、这种用法是表示将军征夫都因有家难回、功业未成而白了头,落了泪。

50、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