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川端康成的现实主义作品-集合22句

川端康成的现实主义作品-集合22句

时间:2023-10-11 00:56:01

川端康成的现实主义作品

1、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说家。1968年10月17日以其三部名作《雪国》、《古都》、《千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保持了日本的古典美及民族个性。川端崇奉禅宗,将佛经看作世界文学的极致。他古典文学素养深厚,幼时即熟读日本文学名著,并深受外国现代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乔伊斯等人的影响。

2、而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

3、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4、《伊豆的舞女》

5、川端康成,没有留下遗作,留下了她的经典遗言: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川端康成

6、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7、作者幼失怙恃,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去世了。

8、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

9、《浅草的姐妹》被改编拍成电影《少女时代的三姐妹》。原作《谢谢》改编拍成电影《谢谢先生》。《少女开眼》拍成电影。《浅草红团》由成泽昌茂改编拍成电影。《浅草故事》由岛耕二导演兼政编拍成电影。《河边小镇的故事》由衣笠贞之助导演兼改编拍成电影。《彩虹几度》由八住利雄改编拍成电影。《雪国》由八住利雄改编拍成电影。《生为女人》由田中澄江改编拍成电影。《风中的路》由矢代静一改编拍成电影。《古都》。《玉响》改编成同名的电视连续剧。《睡美人》由新藤兼人改编,拍成电影。《日兮月兮》由广濑襄改编拍成电影。

10、川端的代表作品有《伊豆舞女》、《水晶幻想》、《浅草红团》、《雪国》、《名人》、《湖》和《古都》等。

11、《伊豆的舞女》在他生前共拍了五次电影。

12、千纸鹤,伊豆的舞女,雪国

13、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4、《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

15、《椿》  《十六岁日记》  《名人》  《高原》  《伊豆之旅》  《伊豆的舞女》(いずのおどりこ)1926年,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浅草红团》1929年~1930年  《水晶幻想》1931年  《舞姫》  《雪国》(ゆきぐに)1935年~1937年,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千只鹤》1949年~1951年  《山之音》1949年~1954年  《古都》(こと)1961年~1962年  《湖》  中学八年级苏教版语文课本和小学教材教科版教材中还选入了他的作品《父母的心》  《花未眠》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  《温泉旅馆》——悬疑恐怖小说,被改成电影《致命请帖》

16、川瑞康成

17、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康成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年幼失去双亲,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受恩惠者气质”。

18、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9、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创作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

20、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的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一篇未完成、也没有发表的长篇写生文《汤岛的回忆》,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21、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舞女的纯真和美貌所牵动,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之后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

22、-1972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由于其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其主要作品有《雪国》、《古都》、《睡美人》、《伊豆的舞女》等。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项殊荣的东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