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

时间:2023-10-09 10:46:09

本文目录一览:

黄州寒食帖的黄州是哪?

《黄州寒食帖》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书法代表作,是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后,于寒食节所作二首五言诗。 其中的黄州,现在是湖北省黄冈市的一个区,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是黄冈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州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境内湖泊众多,且有东坡赤壁、禹王城、青云塔等名胜古迹。 黄州区地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余人。

黄州寒食帖送人可以吗?

可以把它当成礼物送给别人; 1、学过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黄州寒食帖》这篇诗卷能给人极强的感染力,被誉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2、《黄州寒食帖》,大家应该知道是苏轼的书法名作。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诗词、散文、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书法更是位列“宋四家”之首,历来备受称誉。 综上所述:《黄州寒食帖》送礼是非常合适,也是非常有面子的礼物。

黄州寒食帖难临吗?

黄州寒食帖是难临习的,难的不是技法,而是格调,黄州寒食帖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所书,苏东坡才气极高,其才气文气体现在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所以要想写好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如修养欠缺,才气不高,是很难达到其意境的。因此,学黄州帖是要提升自巳的修养才可临习到位的。

苏轼寒食诗写于哪一年?

写于1083年。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都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寒食帖全文译文及释文?

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译文: 自从我来到这清冷的黄州 , 过寒食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年年都盼阳春能稍稍留步, 可东风象过客总不肯眷顾。 今年的连绵雨偏下个不停, 两月来萧瑟得如深秋光景。 裹着衾听说了海棠花虽开 , 冰雪魂胭脂痕与泥污同在。 这花季谁竟能暗地里偷取 , 趁半夜蛮力士撬换了时序。 我困于不幸如久病的少年, 病好时已白头又活得几天。 春江水漫天倾要冲垮门户, 紧一阵慢一阵势头儿十足。 我住的小草屋象是条渔舟 , 被冲进茫茫的水云间飘流。 厨房里煮一锅发霉的冬菜, 破灶头塞几把没干的芦柴。 哪里还记得起又到了寒食 , 忽看见老乌鸦嘴叼着冥纸。 九重门深深锁关紧了皇宫, 万里路迢迢隔祭不得祖宗。 真想学阮步兵为末路痛哭, 又岂甘如死灰不复再燃乎。

黄州寒食作者?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苏东坡寒食帖全文?

全文如下: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帖原文和译文?

苏轼的寒食帖是两首五言诗。第一首是: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音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这一段的译文是: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怜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黄庭坚黄州寒食帖鉴赏?

寒食帖不是黄庭坚写的,《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