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有怎么样鲜明的文学特色
1、《孟子》是继《论语》后的另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从散文的角度而言,《孟子》的主要特点在于文笔雄健,铿锵有力,以气势见长。比如《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一段,又如《告子下》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节,都一气呵成,读之几乎令人无喘息之机。
2、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3、《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篇》,提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见解,强调了“学不可以已”,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效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抉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其他诸子所不及。
4、(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5、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6、诸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7、扩展资料
8、《韩非子》文章的主要特点是“峻削”。分析精辟入理,严峻峭拔,读之颇有刻骨铭心之感。比如《亡征》篇中,从开卷第一句“凡人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如此而下,一连四十余个“可亡也”,条分缕析,步步深入地罗列了各种亡国之征,好像连天波涛,一浪接一浪地扑面而来。又如《说难》、《备内》两篇中,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各种权术,淋漓尽致地撕去了“仁义”的遮羞布,赤裸裸地把社会的隐私公诸于光天化日之下!至于《显学》、《五蠹》为文的深刻严密,已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
9、二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10、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
11、(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12、三、先秦文化组成:
13、(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14、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
15、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6、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史传散文也就是历史散文,先秦两汉时代史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汉书·艺文志》中尚未设立“史部”,史书只是作为儒家经典或经典的附庸而存在。
17、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18、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19、儒家:《论语》
20、参考资料来源:
2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2、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
23、史传和诸子。
24、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25、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26、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27、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28、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29、韵文主要有歌谣,诗歌,代表有诗经和楚辞。
30、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韩非子》有怎么样鲜明的文学特色
31、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32、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
33、周代文学。
34、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35、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6、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37、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38、以上是先秦诸子各派散文的主要特点,而它们的共同特点还有逻辑精密、富于论辩性等等。
39、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
40、小说的奠基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当历史进入唐代小说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个方面:
41、《墨子》为文的主要特点是“质朴”。比如《非攻》篇,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开始,平铺直叙,通过层层推理,说明攻战之不义,强调了“非攻”的主张。又如在《公输》篇中,从以千金聘公输盘杀人而公输拒之说起,论证了公输的自相矛盾。而《兼爱》篇则论述了欲治天下,必“不可以不劝爱人”的道理。文章说理明白,绝无丽辞铺陈。
42、文学特色: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43、《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文学名著,一般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
44、《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
45、三是文人笔记。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文人笔记大都记载一些轶事、掌故、素材。
46、一、先秦文学形态:
47、四是民间娱乐消闲。各朝代都有茶馆饭店常驻的说话人、说书人,以话本为基础,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说一段(小说),以吸引客人每天回来听书,希望保证生意兴隆。
48、艺术特色: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对比、抒情、议论、叙述、描写等。小说:
49、艺术特色: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对比、抒情、议论、叙述、描写等。
50、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51、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52、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53、诸子散文。
54、改革和法治
55、口耳相传。
56、诸子散文中,首推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各具特色,下面分别略作介绍。
57、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
58、(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59、先秦诸子之中,就文学角度而言,最有影响的是《庄子》。陆德明《序录》曰:“庄生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它行文的主要特点在于“恣肆”。读《逍遥游》,小到杯水芥舟,大至“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从“朝菌不知晦朔”的“小年”,到“八千岁”为春秋的“大年”,随思信笔,纵横恣肆。又如《外物篇》写“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牛害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也极尽想象之能事。鲁迅先生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60、文学特色: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
《韩非子》有怎么样鲜明的文学特色
61、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6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63、法家:《韩非子五蠹》
64、先秦文学的种类有散文和韵文两大类,
65、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
66、由巫到史。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67、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68、韩非子塑像
69、文学特色:令人感受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70、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71、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7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诗经》)。
73、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74、散文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种,代表有左传,论语,道德经等,
75、文学特色:体现了墨家的认识论,具备很强的逻辑性,是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
76、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而且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统治者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77、《论语》一书颇具哲理,虽然行文质朴简练,自然无华,但非常耐人寻味。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是广为流传的妙语。
78、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79、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
80、道家:《庄子逍遥游》
81、墨家:《墨子兼爱》
82、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83、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84、《老子》一书为道家鼻祖,旨义深邃玄奥。从散文的特点来说,它堪称“清远”二字。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如“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文笔简净,声韵优美。《老子》主要内容不是文学作品,但它为文的这种清远风格,追随者还是不乏其人的。
85、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
86、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87、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88、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89、(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90、(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韩非子》有怎么样鲜明的文学特色
91、历史散文。
92、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93、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94、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