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优选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志向的诗句【52句】

优选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志向的诗句【52句】

时间:2023-09-17 09:59:02

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志向的诗句

1、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2、(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3、(13)幸:庆幸.

4、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5、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6、《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10、(19)志:理想

11、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12、(15)至:非常,

13、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14、(11)若:如同.好像是.

15、(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16、(4)海:渤海

17、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8、其实,这表现出曹操博大的胸怀,政治家的抱负,叱咤风云的气概,统一全中国的雄心壮志。

19、曹操的诗《观沧海》中,表现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20、(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2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2、(3)沧:通“苍”,青绿色.

23、(14)甚:极点.

24、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25、(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26、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27、(12)星汉:银河.

28、这诗句里,太阳、月亮东升西落,星星、银河璀璨夺目,好像都是从大海中跳跃而出。大海气吞山河,蕴含万物,深邃寥廓,无比壮丽。

29、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30、(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志向的诗句

3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4、(7)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35、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36、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37、(10)日月:太阳和月亮

38、(18)咏志:即表达心志.

39、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40、答观沧海中表现远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日月的运行,星河的璀璨看起来都是出自大海之中。这一句写出了大海包罗万象的宽广,这一句运用夸张写景,虚实结合,还比喻作者自己统一四海(天下)的雄心壮志!。

41、(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42、(5)何:多么

43、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44、(17)咏:歌吟

4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6、《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集》,《观沧海》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1]

47、(6)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48、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0、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2、《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