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范仲淹写的诗句

范仲淹写的诗句

时间:2023-09-03 21:57:10

范仲淹写的诗句

1、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兴高采烈,也不因为自己遭遇的不幸而垂头丧气。

2、江上渔者

3、出自范仲淹《江上渔者》。江山人来人往,只是喜爱着鲈鱼的鲜美。请您看那湖中的小扁舟,出现在那风波中。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5、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6、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7、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9、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跃金,金光闪动。沉璧,指月影像沉入水中的宝玉。诗句描写夜晚月光照在水面波光粼粼、明月映水犹如玉璧沉水一般的美丽景象。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12、《江上渔者》

13、三、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4、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15、出自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指塞外。衡阳雁去,衡阳有回雁峰,传说北雁飞到此处就不再南飞了。塞外秋来万物尽萧瑟、大雁往南飞的景象。以“无留意”写大雁,是比拟修辞手法的运用,意在将雁人格化,说雁不愿逗留草原,毫不留恋地飞往南方,意在强调秋天草原的荒凉。

16、登表海楼

17、出自宋·范仲淹《渔家傲》。诗句描写边塞关城日暮时分的情景:千峰壁立、烽烟直上的远景之下,一轮红日冉冉西下,秋风萧瑟,马鸣萧萧,号角四起,一座边塞孤城的城门徐徐关闭。其所勾勒的边塞晚景,就像一幅生动的图画,有声有色,虽然格调有些苍凉,但意象却扩大悲壮,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8、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作者:范仲淹

20、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21、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2、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23、出自范仲淹《苏幕遮》。天空碧蓝,黄叶满地,秋色连接,水波映着翠绿的群山,蓝天与水连在一起。碧绿的青草不知晓人世间的情事,向远处伸展着,直到那斜阳之外的天际。

24、——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典故出处: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6、伟大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典故: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8、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9、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庙堂,指朝廷。居庙堂,指在朝廷做官。则,就。其,他的。江湖,指民间。处江湖,指做平民百姓。在朝廷为官,身在权力的巅峰,就忧虑天下百姓的温饱;辞官为民,处于遥远的山林,就忧虑起国君的安危。此乃作者自道心曲之语,表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封建士大夫做官忧民、辞官忧君的思想痛苦及崇高的精神境界。故此,它一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与读书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心系国家、舍身报国。

3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与孔子的“在其位,谋其政”不谋而合!

范仲淹写的诗句

31、范仲淹这首词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3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33、——范仲淹

34、出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苍苍,深青色。泱泱,深广的样子。风,作风,风度。先生的品德如同那青青的山峰和深广的江水,崇高伟大,影响久远。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最著名的一句诗。诗人当时被人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文。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37、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38、《游庐山》

39、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0、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2、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千古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从小就善良耿直,体恤百姓,坚持原则,当了官以后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始终为民请命,曾经主持庆历新政实施改革。范仲淹在千古名文《岳阳楼记》里写出了这句爱国的名句格言。

43、出自宋·范仲淹《苏幕遮》。望不见故乡的痛苦之情。但诗人却不直说,而是先写“山映斜阳天接水”之景,以苍茫辽远的意境衬托“更在斜阳外”的“无情”芳草更为辽远,从而借“芳草”喻故乡,由芳草的“无情”反衬诗人对故乡的“有情”。

44、范仲淹最出名的一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5、一、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6、这首词,是最能范仲淹爱国情怀的,句句经典。

47、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48、出自北宋·范仲淹《渔家傲》。将军整夜都睡不着觉,头发已经花白,戍守边疆的的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这两句诗词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的激情与浓重的乡思构成了复杂而矛盾的心绪。

49、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

50、意思: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

5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52、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指浮云。皓,明亮。诗句描写夜登岳阳楼所见之景:夜空无浮云、明月照千里。

53、八、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54、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没有高超的表现技艺,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是诗人更多的是以一种深情的口吻来描写,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底层普通民众那一份深沉的爱。这一种描写,也令此诗显得与众不同,不仅充满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同时也是写尽了世态炎凉。

55、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要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也要在天下人的快了之后再快乐。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56、出自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57、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指水势浩大汹涌的样子。横,此指广阔。际涯,边际。诗句描写洞庭湖水势浩大、广阔无边的景象。

58、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晨阳光灿烂,黄昏雾霭沉沉,景色变化无穷。洞庭湖景色之美及登临岳阳楼揽胜的非同一般。

59、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诗句描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时洞庭湖水天一色、宽阔无垠的景象。前句写蓝天映于湖水之中,使水天一色;后句用夸张修辞手法,极言湖面的开阔广大。两句八字所构拟的广阔气象,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

60、《登表海楼》

范仲淹写的诗句

61、出自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苍苍,深蓝色,此指遥远苍茫之貌。泱泱,水面广阔之貌。先生,此指东汉名士严光(字子陵)。风,道德风范。严子陵是东汉名士,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游学的同窗。刘秀称帝后邀严子陵出来做官,严子陵坚拒不出,隐居于富春江上。此四句即是歌咏此事的。前两句写远山的遥远苍茫与江水的浩荡广阔之貌,意在以景语与后两句的直接议论互为表里,从而水到渠成地表达出对严子陵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的仰慕之情。

62、出自宋·范仲淹《渔家傲》。诗句描写守卫边塞的将军与战士的深切思乡之情。为了表现这种情感,作者除了以将军的“白发”与征夫之“泪”来作特写外,还以羌管的悠扬之声与霜满地的视听觉形象予以铺垫。写羌笛的悠扬之声,意在反衬将士听不到家乡之音的悲伤之情。写霜满地,意在突出强调“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意蕴,以此与将士的家乡风景形成对比,从而说明将士之所以“不寐”的原因。

6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4、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65、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旷,开阔。怡,愉悦。宠辱,荣辱。登上岳阳楼,洞庭湖周围美丽的山水景物尽收眼底,不禁使人心胸顿然开阔起来,神情也为之愉悦,一切人世间的荣辱都统统忘之九霄云外了。此言山水景物的怡情作用。

66、有关范仲淹最著名的一句诗是:

67、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68、出自宋·范仲淹《御街行》。无由,没办法。诗句描写忧愁难消之苦。“愁肠已断”是夸张,强调忧愁的程度。“无由醉”也是强调忧愁之深重,借酒浇愁也无效。“酒未到,先成泪”,是夸张修辞手法,属于“超前夸张”。按正常逻辑,应该是先喝醉了酒,再真情流露而流泪。这里让泪先于酒,意在强调忧愁的深重。

6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0、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71、渔家傲.秋思

72、范仲淹最著名的诗句如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73、二、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74、四、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75、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怒号,怒吼。隐耀,指日月星辰都隐去了光辉。潜行,形影不见。诗句描写连月阴雨时节洞庭湖风高浪急、日月无辉、山岳遁形的景象。

7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77、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78、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79、十、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80、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