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利令智昏比较搭配的词语优选汇总59句

利令智昏比较搭配的词语优选汇总59句

时间:2023-08-09 10:30:14

利令智昏比较搭配的词语

1、司马迁著《史记》

2、小马驹渐渐长大了,老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有一次,老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竟把腿摔折了。邻人们又来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静地说:

3、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4、“福祸相倚”。既不以福喜,也不以祸忧。

5、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利令智昏”。例句,那些利令智昏的人,最终难逃法网。

6、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自己身后的隐患!”,

7、如此三日,他又在树下转悠时,吴王也来了,便问他说:“你每天早晨来这花园里干什么?什么原因使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你到底有什么事?”这个侍从对吴王道:“大王,您向那棵树上看,那里有一只蝉,却只顾着在那里不停地歌唱,吸着露水,却没有觉察到,有一只螳螂就在他身后,正屈着身子靠近蝉,想要捕捉它!”,,而螳螂一心想捕蝉,却没想到黄雀在它身边。而黄雀伸长了脖子,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已经在树下拿着弹弓对准它了。

8、叶公好龙典故:

9、“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1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典故:

11、邻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福,哪来的祸呢?

12、拼音yègōnghàolóng(叶,现读yè,旧读shè)

13、利欲熏心,昏庸无道,令人窒息

14、吴王看到有人要反对自己,出兵攻打楚国,便警告左右大臣道:“倘若有谁执意劝阻我,便处死谁!”,众大臣面面相觑,却是不敢再上前劝阻了。

15、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老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而免于应征。应征的青壮年大多在战争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儿子却免于难。

1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讲的便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直接宣布了要去攻打楚国的决定。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就想提出反对。

17、利令智昏,昏天黑地,地大物博。

18、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的这类人做出警告。

19、答答:成语利令智昏的意思是:形容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丧失理智。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赞》。

20、塞:边界险要之处;

21、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22、“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古代一句有名的谚语,他形容人鼠目寸光,对眼前的利益过分追逐,反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

24、利令智昏是指因贪图利益而使头脑发昏,比喻因贪图私利而丧失理智,把什么都忘记。含贬义,成语告诉人们,利益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天上不会掉馅饼,在面对巨大利益时,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乱了心态,往往会得不偿失。

25、应该是“利令智昏”。利令智昏(拼音:lìlìngzhìhūn)是一个成语,“利令智昏”指因贪图利益而使头脑发昏;比喻因贪图私利而丧失理智,把什么都忘记。含贬义。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26、淮南子·人间训

27、邻人这回不响了,心想,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福呢?

28、【成语】:利令智昏【拼音】:lìlìngzhìhūn【解释】: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举例造句】独苦国人无识者,利令智昏,则不免受其饵矣。★章炳麟《敬告对待间谍者》�【原文出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yù)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耳。"司马迁画像出自《吕氏春秋·去宥(yòu)》

29、中文名:叶公好龙

30、令人神往,利令智昏,逆耳良言。

利令智昏比较搭配的词语

31、古时候,塞上有一户人家的老翁养了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突然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邻人来安慰老翁,老翁并不难过,却说:

32、急功近利,利欲熏心,心口不一,一望无垠。

33、成语出自史记,战国时期,韩国被秦国攻打,为了秦国,韩国把一座城池让给赵国,要和赵国结盟,赵王贪图一座城池的好处,不考虑后果,结果收下一座城池,却招来了秦国的攻打,损失惨重。

34、每天早晨,这个侍从,便手中拿着弹弓和弹丸,到吴王经常去的后花园,在树底下转来转去。弄得露水都打湿了他的衣鞋,

35、类似的典故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6、该成语一般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它,甚至畏惧它。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37、过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又跑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们纷纷来道贺,老翁并不喜形于色,却说:

38、《新序·杂事五》

3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0、自相矛盾典故:

41、利令智昏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lìlìngzhìhūn,意思是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42、塞翁:边塞的老头儿。失马:丢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儿呢?

43、利令智昏(拼音:lìlìngzhìh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1]

44、意思是说得到点便宜就神智糊涂,头脑发昏.后来人们就用此来形容利欲使人丧失理智,不辨是非。

45、“利令智昏”

46、利令智昏。表示为了追求利益而失去了理智。

47、就是为了利益可以让一个理智的人失去判断能力,做出错误的判断

48、“利令智昏”指因贪图利益而使头脑发昏;比喻因贪图私利而丧失理智,把什么都忘记。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2]

49、翁:老头:老人。

50、当时朝堂上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要劝谏,却又因位卑言轻。而不敢有什么动作,这个侍从无意中发现了树上蝉的身影,他便想到一个好主意。

51、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52、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

53、词语解释

54、这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也成为了警醒后人的一个重要的谚语,让我们时刻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

55、吴王听到这里,便明白了青年侍从的用意,便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56、邻人以为老翁气糊涂了,丢了马明明是祸,哪来的福呢?

5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相矛盾叶公好龙

58、叶公好龙是一个成语,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59、典故最早见于《庄子·山木》,意思是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为了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得利的都是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