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程颢 识仁篇38句精选

程颢 识仁篇38句精选

时间:2023-07-24 10:15:05

程颢 识仁篇

1、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2、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3、理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4、程颐(1033~1107),理学家和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5、程颐(1033~1107)

6、其中,“理”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及根本法则,是“生物之本”。

7、只有正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通过实践来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

8、程颢(1032~1085)

9、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10、程颐(1033年—1107年10月5日),汉族,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11、朱熹,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他又称紫阳先生,又称朱文公。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开创了紫阳学派。他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由其校订的“四书”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科目。

12、理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13、答: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

14、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修炼自身的过程中逐渐回归本心,达到真正的自我完善。

15、程颢一生著述不少,又长期讲学,有后人效《论语》等将其言论辑录成册。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16、“诚意正心”,要求人们要始终坚持真理、真诚、正义的态度,保持内心的清明正直,保持对自己的自我反省和不断改进。

17、南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常,朱嘉还将"理学"推广到人类社会,W满足地主统治阶级建立皇权的政治理论需求,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么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为姓;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18、朱嘉认为"三纲五常"是"夭理"在人间的具体实施和流行,"人伦者,天理也。"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是人伦之根本,人们要自觉遵守和维护,"存天理,灭人欲"。把"三纲五常"赋予"天理"神圣化,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的特权制度。

19、程颢,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他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

20、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今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

21、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22、程朱理学代表人物

23、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也性论、宇宙论与道统论。"理"或"天理"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在理学家们看来,"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及根本法则,是"生物之本"。朱嘉将"理"上升到世界本源高度并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哲学地位,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其自身之"理",正如《朱子语类》中所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24、“格物致知”,指要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中本质和规律。

25、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26、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27、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也性论、宇宙论与道统论。

28、从整体结构看,程朱理学中包含的"格物致知"的认巧论以及"无极"、"太极"、"理"、"气"等宇宙观都是将伦理提到一个哲学的高度,这是儒学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29、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曾从师于周敦颐。

30、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程颢 识仁篇

31、不是双胞胎,程颢生于1032年2月28日,程颐生于1033年9月11日,不可能是双胞胎。

32、程朱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此外,程朱理学还包含了“格物致知”的认巧论以及“无极”、“太极”、“理”、“气”等宇宙观,将伦理提到一个哲学的高度,这是儒学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33、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势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被学者称为"东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南宋,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巅峰时期。

34、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35、就点论点的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无疑是程朱纲领性宗旨之一。“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即使用今天的观念审视,也放置四海皆准的。

36、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37、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38、当个性解放众趋时,灭人欲怎么听怎么不入耳,稍加导向,便成了糟粕。渊源,语境,引申都变得不重要。思忖下,求从众不求存真不也是一种人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