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孔子论语十二则

孔子论语十二则

时间:2023-06-14 14:42:51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十二章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内容?

《论语十二章》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要是说明学习方法问题。“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则是以颜回为榜样来说明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则是同时说明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问题。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简要总结,也是从学习开始说起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则主要是说道德修养了。 需要说明的是,《论语十二章》甚至整部《论语》中提到的学习,主要是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分类别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别?

一、学习方法: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独立思考)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兴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二、个人修养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循序渐进) 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3.饭硫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坚守仁义)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志坚、好问善思) 三、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学习方法 不温,不亦君子乎?(接时温习、修身养性)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反省) 四、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五、感叹时光流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六、文章中心: 全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给人以启发。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分类别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别?

通常分为一,学习方法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修身做人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道德修养类。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四,人生哲理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学习态度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初一语文论语12章原文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 《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论语12章节奏划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四到六章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9,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论语一共有多少则?

现存《论语》20篇,共492则,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则,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则。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