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汉语自相矛盾的句子精选80句

汉语自相矛盾的句子精选80句

时间:2023-06-06 10:08:13

汉语自相矛盾的句子

1、成语出处

2、你好,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3、一个古代的自相矛盾的汉字是"爻",在《说文解字》中,它被定义为“八根竿相连,以为卦象”,但是它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根”或是“竿”的部首。

4、自相矛盾,汉语成语,拼音是zìxiāngmáodùn。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

5、告戒人们说话或者是做事要言行一致,更不能对事实夸大其词,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会留下笑柄。遗笑大方。

6、[zìxiāngmáodùn]

7、自相矛盾的意思是互相抵触。

8、自相矛盾的寓意是指一个论点或说法内部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这种矛盾不仅会使人产生困惑和迷惑,还会使其失去可信度和说服力。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逻辑矛盾、事实矛盾等等,而其产生的原因则可能是思维不清晰、观念混乱、信息不全面等等。因此,要想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我们需要在表达观点和思考问题时更加谨慎和严谨,同时也需要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以确保自己所说的话是合理、连贯、有说服力的。

9、弗:不。

10、同时,要注意原文的语境和情境,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意。

11、应:回答。

12、译文:有人问: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3、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14、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15、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

16、答:自相矛盾的寓意是:

17、现代汉字中也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字是"氵"(三点水),它被视为“水”的偏旁部首。然而,它确实“氵”和“水”(水字的偏旁)本身是一模一样的。

18、[反义]言行一致。

19、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20、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

21、利:锋利。

22、这次反弹在~之中瘫痪。

2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之是“的”的意思;

24、[出处]《韩非子•难一》。

25、自相矛盾的译文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矛盾的译文会使读者产生困惑和误解,影响沟通的效果和准确性。

26、之:助词,的。

27、鬻(yù):卖。

28、[也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9、出自韩非的《自相矛盾》: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0、答: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汉语自相矛盾的句子

31、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2、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33、我的理解是指自己说话又或者是做事的前后有所冲突,树立或者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事间相互矛盾都不戳穿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34、答曰,就是某个问题不能自圆其说,自己也说不服自己。自己说不服自己自然也不能让别人信服。最终结果是自打嘴巴,笑话一场。

35、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36、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7、句子的意思是: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

38、以:用。

39、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近义词:格格不入、漏洞百出、首尾乖互、鬻矛誉盾。反义词:并行不悖、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言行一致。

40、回答: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矛"指进攻敌人的一种武器。"盾"指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十个字左右的意思: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是求是,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41、自相矛盾这个汉语成语的意思是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这个汉语成语在后来用于形容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42、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寓言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楚国有一个又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自己的矛非常的锋利,任何盾牌他都能刺破,又说自己的盾非常的结实,任何矛都刺不破,结果有人提出让他拿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形成了非常尴尬的局面,这就是自相矛盾的成语由来。

43、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该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44、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45、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求实际,恰如其分,切不可有市侩之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

46、《自相矛盾》

47、译文: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48、后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

49、成语故事

50、答:1、寓意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

51、成语源于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他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言过其实,自吹自擂。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52、弗,副词,为“不”的意思。

53、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54、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5、楚人:楚国人。

56、古时候有个卖矛、盾的人,夸他的矛能穿一切的盾,又夸他的盾能抵挡一切矛,旁边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呢?叫自相矛盾。

57、《韩非子·难势》上说,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

58、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59、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个汉语词汇,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出自《韩非子·难一》

60、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汉语自相矛盾的句子

61、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尽可能减少歧义和矛盾的存在。

62、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63、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64、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汉语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可以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出自《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65、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66、战国·《韩非子·难一》

67、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呼应、互相抵触。

68、拓宽知识:

69、[近义]格格不入。

70、自相矛盾,汉语成语,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71、[意思]矛:长矛;盾:盾牌。比喻说话办事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72、自相矛盾的寓意: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73、古时候,楚国有一位卖兵器的人,他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他为了尽快卖出自己的东西,便敲打着锣吆喝,人们听到声音后都来围观。他举起他的盾,吹嘘的说道:我的盾是用最好的材料制成,任何锋利的兵器都无法击破。接着他又拿起他的矛说:我的矛天下无双,无论怎样坚固的盾都挡不住它!这时旁边有人说道:那用你的矛扎你的盾会怎么样?卖兵器的人哑口无言,答不上来,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

74、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75、自相矛盾

76、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让人有隙可击。通常也指说话或办事不圆满有漏洞,即自相矛盾。

77、这个是一个汉语成语,寓意是一个人说话做事情前后不一致,相互矛盾。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以理解为团队或者组织之间的观点有冲突。

78、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9、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80、《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