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首页 > 经典句子 > 范晔的著作【精选51句】

范晔的著作【精选51句】

时间:2022-10-29 14:18:35

1、宋:欧阳修、郑樵、李焘、李心传、徐梦莘、徐天麟、袁枢、章冲、乐史;

2、《史记》是司马迁写的。

3、明:王圻、宋濂、陈邦瞻;

4、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

5、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解缙(永乐大典)、纪昀(四库全书)

6、“孔融让梨”典故出自《后汉书·孔融传》作者南朝宋范晔。范晔字蔚宗,顺阳人。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7、时「当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表达」寄「寄托」情志。

8、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袁宏所以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是受了荀悦《汉纪》编写成功的影响。《后汉纪》继《汉纪》而作,但袁宏面临的写作条件却比荀悦困难一些。

9、永初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因定汉家礼仪,上言请衡参论其事,会并卒,而衡常叹息,欲终成之。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收捡遗文,毕力补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又以为王莽本传但

10、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11、“孔融让梨”典故出自《后汉书·孔融传》作者南朝宋范晔。范晔字蔚宗,顺阳人。

12、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13、你应该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史学家”:

14、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15、先秦:孔子、左丘明;

16、孔融让梨”典故出自《后汉书·孔融传》作者南朝宋范晔。范晔字蔚宗,顺阳人。

17、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

18、唐: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棻、李延寿、杜佑、刘知几;

19、汉:司马谈、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固、荀悦;

20、元:马端临;

21、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2、衡善机巧,尤「尤其」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论述」甚详明。

23、清:毕沅、刘锦藻、谈迁、谷应泰、魏源

24、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25、魏晋南北朝:陈寿、范晔、沈约、萧子显、魏收、袁宏、崔鸿、郦道元;

26、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27、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暗中」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8、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29、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

30、另外,在同类著作上,他有不少竞争对手,他必须在水平上超过他们,才能让自己的著作站住脚。经过历史的选择,现在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只有范晔所著《后汉书》和袁宏所著编年体《后汉纪》保存下来,说明这两部书确有过人之处。

31、《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32、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将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33、《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34、东汉史记也是后汉纪是袁宏写的

35、《张衡传》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

36、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虽然」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过度」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凭借」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才」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多次」召不应。

37、当年荀悦撰写《汉纪》的时候,只有《汉书》这一部已确立了权威地位的纪传体西汉史,他运用较高的史学识见和编撰技术,对《汉书》加以剪裁,就写成了卓有成就的新著作。袁宏著《后汉纪》的前后,关于东汉史的著作有好多种,它们各有短长,袁宏所依据的资料要比荀悦繁富,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功力更比荀悦多一些。

38、张衡列传:

39、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40、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通“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大」柱,傍行「延伸」八道,施「设置」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枢纽」机巧制,皆「都」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凭借」此觉知。虽「虽然」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都」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41、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

42、《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43、《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44、东汉史是记录在《后汉书》里。

45、《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6、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又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47、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48、《后汉书》是一部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49、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九:南北朝骈文和散文

50、南北朝时期,骈文受到帝王和贵族的重视,加上音韵学的发展和它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形成了骈文畸形发展的局面。但在一部分历史、地理之类的学术性著作里,散文也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如范晔的《后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骈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称,它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和协调音律,多用典故,辞藻华美。散文写起来比较自由,而骈文有很大的束缚性,阅读起来比较麻烦。骈文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到了南北朝,是它的全盛时期,隋唐以后便渐趋衰落。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骈文作家和作品,有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章领域内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文体形式,散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不相同。这时著名的散文多为史地学术著作。

51、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描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