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元好问

元好问

时间:2023-05-22 09:00:32

本文目录一览:

元好问白朴和白居易元稹?

元、白两家为中州世交,两家子弟常援引元稹、白居易旧例,以诗文相互往来。白朴(字太素)为白华(号寓斋)次子,在元好问(号遗山)面前算是子侄一辈。金哀宗天兴元年,白朴刚七岁,蒙古军入侵,而白华此时正好有事远出。第二年春天,蒙古兵攻陷汴京,元就带白朴渡河北上。白朴从此不食荤食,他说:“等见到父母大人,我才会像原来一样进食。”白朴一次染病,元将他抱在怀里,六天六夜,白朴就在元的手臂上发汗痊愈。白朴自幼聪颖,超出常人,加之受到元的熏陶,言谈笑语,都能默记于心。几年后,白华自南方归来,作诗谢元道:“顾我真成丧家狗,赖君曾护落巢儿。”白朴长于律赋,元每次来访,必定询问治学情况,曾赠诗道:“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 [事主档案] 白朴(1226—1306以后) 元戏曲作家。或云初名恒,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蒙古灭金,白朴终身不仕。后移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诸遗老度诗酒生活,暮年北返。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流红叶》、《箭射双雕》二种,各存曲词一折。另有词集《天籁集》。 元好问(1190—1257) 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工诗文,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对柔靡、雕琢,在诗歌批评史上颇有地位。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元好问的名句描写的是?

答,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有一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大雁,这名句出自他的词作《摸鱼儿.雁丘词》,作者在科考赴试途中见到猎人将一对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元好问是宋人吗?

元好问生于1190年,当时正是南宋期间。不过元好问并非宋朝人,他是金国人,据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后代。元好问是当时金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之一,他一生著有《遗山集》、《中州集》、《续夷坚志》等主要作品,在文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元好问的品德?

元好问是一个才气品德俱高扬的人。他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多才多艺,论起来,比唐宋时的大多人都要出色。 除了长于诗文、治政有方之外,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法、书画鉴赏、佛教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上至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下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士人、郎中,乃至僧道、农夫等,因此也算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还是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

元好问评苏轼?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二十七》中对苏轼等人进行了评价。其诗为:“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这首诗回顾了宋诗的发展,批评苏轼黄庭坚后学抛弃欧阳修、梅尧臣关注现实、平易自然的诗风。诗中的“元祐诸人”指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人。

元好问评苏轼?

若论综合实力,东坡(1037--1101)称得上是大宋第一才子,当之无愧的文化巨人。 元好问(1190--1257)则是宋金时期北方的文坛至尊,两人相隔一百多年。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到“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教坡诗百态新”意谓东坡诗作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做得很好。

元好问官职 ?

知制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

元好问官职 ?

知制诰。 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知制诰;(123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西江月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