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赏析登高-通用37句

赏析登高-通用37句

时间:2023-05-21 19:38:10

赏析登高

1、《登高》

2、常做客,二可悲;

3、《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4、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本文情景交融,使人深深感到诗人沉重的感情脉搏。“作客”并非现在的“做客”之意,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抒发了诗人的八重悲苦:

6、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7、孤零零独自去登,七可悲;

8、情景交融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10、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11、《登高》的艺术特色有: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12、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13、《望岳》

14、《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5、亲朋亡散,六可悲;

16、《登高》是杜甫大历2年(767)秋在夔州所写,此时的杜甫年迈无依,经历了人事的沧桑,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同时,加上忧国伤时的苦闷,使全诗又有了一种“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的悲怆,有人称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17、万里做客,三可悲;

1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9、令人深深感受到诗人心中跳动着的沉重的情感脉搏!

20、《登高》赏析

21、到秋色无边,落叶飘零,江水涛涛,想到自己也像树—样,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

22、《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23、对自然造化神奇的赞叹。对泰山向往已久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24、渲染烘托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

25、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26、身患疾病,八可悲。

27、它莽莽苍苍上与青天相接,连绵不断横亘于齐鲁大地,雄浑沉稳,伟岸挺拔。

28、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2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0、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赏析登高

3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2、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33、年已幕齿,五可悲;

34、所谓知人论世,两首诗作于诗人创作的不同时期,其所流露的情感有很大不同。《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著名的是望东岳泰山,此诗作于开元24年(736),此时的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全诗赞叹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被后人誉为“绝唱”。

35、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36、他乡做客,一可悲;

37、颈联转写身世遭遇,转中有承,承“无...“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