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嵇康

嵇康

时间:2023-05-17 10:45:48

本文目录一览:

嵇康的曲?

嵇康(公元224年-263年,一作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 司马昭一怒之下,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世说新语嵇康人物形象?

嵇康,字叔夜,别号嵇中散、嵇生、嵇公,魏朝时任中散大夫。“竹林七贤”之一,为“竹林七贤”的发起者和精神领袖,此人 博览群书,精通音律,有《声无哀乐论》音乐理论传世。还擅长玄学,开创玄学新风。信仰老庄,于名利十分淡泊。 《世说新语·容止》中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山涛赞他:“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可见嵇康应该是美貌加气质型的人。

世说新语嵇康四则?

1.嵇中散临刑东市,神色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2.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3.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4.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嵇康的全部作品有哪些?

以下篇目参照《嵇康集校注》(戴明扬著)及《全三国文》(严可均撰)。 诗   《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  《幽愤诗》一首   《叙志诗》二首   《游仙诗》一首   《六言诗》十首   《重作四言诗》七首   《思亲诗》一首   《答二郭诗》三首   《与阮德如诗》一首   《酒会诗》七首   《杂诗》一首   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吕长悌绝交书》   赋   《琴赋》   《酒赋》   《蚕赋》   《怀香赋》   论   《声无哀乐论》   《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   《释私论》   《管蔡论》   《明胆论》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及《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   《难自然好学论》   其他   《琴赞》   《灯铭》   《卜疑》   《太师箴》   《家诫》   《圣贤高士传赞》   《春秋左氏传音》

嵇康为何入狱?

嵇康入狱的直接原因是为吕安鸣冤,申诉,抱不平。吕安的妻子被其兄迷奸,吕安欲状告其兄,嵇康与吕氏兄弟均有交情,希望二人能不计前嫌,家丑不外扬,结果其兄恶人先告状,吕安因不孝被关进大牢,嵇康为吕安鸣不平,却不想惹祸上身,罪名是不孝的同谋。

嵇康之死原文?

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与陈留阮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特相友善,号竹林七贤。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阮籍为步兵校尉,其母卒,籍方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居丧,饮酒无异平日。司隶校尉何曾恶之,面质籍于司马昭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谓昭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何以训人!宜摈之四裔,无令污染华夏。”昭爱籍才,常拥护之。曾,夔之子也。阮咸素幸姑婢;姑将婢去,咸方对客,遽借客马而追之,累骑而还。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钟会方有宠于司马昭,闻嵇康名而造之,康箕踞而锻,不为之礼。会将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遂深衔之。山涛为吏部郎,举康自代。康与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昭闻而怒之。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安兄巽诬安不孝,康为证其不然。会因谮“康尝欲助毋丘俭,且安、康有盛名于世,而言论放荡,害时乱教,宜因此除之。”昭遂杀安及康。康尝诣隐者汲郡孙登,登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嵇康的形象特点?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的形象特点为 1.性格旷达狂放,自由懒散,经常不沐浴洁面,经常放纵自己,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更加放纵自己。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2、鄙视权贵:不接受当时政权的拉拢。 3、仗义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