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首页 > 经典句子 > 孰与君少长句式类型256句

孰与君少长句式类型256句

时间:2022-10-28 16:35:46

1、②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什么)

2、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3、盟国,友邦

4、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5、(4)省略句

6、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7、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8、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连词,表转折)

9、⑤军中无以为乐(连词,来)

10、⑥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

11、③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

12、A名词用作动词

13、此亡秦之续耳.

1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5、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16、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17、②.介词结构后置

18、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

19、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2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1、为击(省介词宾语“之”)破沛公军

2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23、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连词,来)

24、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25、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6、例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的”,这是最常见常用的意义和用法。

27、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28、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副词,就)

29、介词“与”在文言中的用法:

30、“孰与君少长”,这个文言句子体现了两种句式特征:

31、③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

32、④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什么)

33、④项王按剑而跽曰(连词,表修饰)

3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5、今日之事何如?

36、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37、此亡秦之续耳。

38、(5)固定结构

39、吾属今为之虏矣.

40、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41、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明·宋濂《看松庵记》

42、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43、③为之奈何(介词,对,对待)

44、③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借)

45、①.用“……也”表示判断

46、同“欤”

47、②不如因善遇之(副词,趁机)

48、此天子气也.

49、这个句子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与君孰少长

50、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51、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代词,者字结构)

52、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连词,表修饰)

5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54、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55、①珍宝尽有之(助词,无意义)

56、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7、⑥约为婚姻(动词,结为)

58、②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词性活用

59、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助词,无意义)

60、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6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2、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助词,取独)

63、例:然后驱而之善。三、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1.用于主谓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

64、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65、“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66、⑤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和)

67、⑧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表承接)

68、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9、⑤沛公奉卮酒为寿(介词,给)

70、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去)

7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72、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73、客何为者?

74、②其意常在沛公也(代词,他的)

7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76、③长于臣(介词,比)

77、贪于财货

78、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79、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来)

80、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81、①此天子气也(助词,表判断)

82、D形容词用作动词

83、①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八大特定句式之一,即句中的某个词具有特定的含义,如本句中的“孰与”,其意义为“与……相比,……”,翻译时一定要译出这个意思;

84、⑨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承接)

85、①吾令人望其气(代词,他的)

86、亚父者,范增也。

87、古文中,“而”与“之”的用法

8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89、①皆为龙虎(副词,是)

90、②君安与项伯有旧(介词,和)

91、构成这一要件的主要要素是: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词例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司马迁《史记•项藉列传•鸿门宴》)二、译为“向”。

92、C动词使动用法

93、⑦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9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95、②贪于财货(介词,对)

96、⑦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做)

97、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98、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99、①未得与项羽相见(介词,和)

100、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101、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代词,这件事)

102、若属皆且为所虏.

10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104、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10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06、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者字结构)

107、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108、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向)

109、④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代词,他)

110、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11、④因击沛公于坐(连词,趁机)

112、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14、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污染)

115、道芷阳间行(取道)

116、③客何为者(疑问代词,什么)

11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8、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119、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120、③.用“……也”表示判断

121、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22、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12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124、①若入前为寿(代词,你)

12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126、①良乃入,具告以沛公(连词,于是)

127、E形容词用作名词

128、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129、①壮士!能复饮乎?(助词,表疑问)

130、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

131、①.宾语前置

132、孰,表示选择性比较的代词,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所以此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与君孰少长;翻译时,还要补充上承前省略的主语:他少长,偏意复词,在两个反义词语中,偏于后者,表示“年纪长者”长,读作zhang3,年纪大的意思整句翻译为:您和他比,谁年纪更大呢?

13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34、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135、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3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37、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13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39、与,通“举”,推举,选举。

140、则与斗卮酒。

141、籍何以至此

142、(3)被动句

143、五、与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144、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45、②臣为韩王送沛公(介词,替)

146、亚父者,范增也.

147、①且为之奈何(副词,将)

14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149、从百余骑(使……跟从)

150、党与;朋党;同类

151、张良说:(他)比我大。

152、⑦故听之(代词,这个计划)

153、⑦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修饰)

154、句式解析

155、②乃令张良留谢(连词,于是)

156、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例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3.(1)起凑足音节作用。

157、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158、⑧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连词,表转折)

159、④请以剑舞(介词,用)

160、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同现代汉语“于是”)

161、文言文里孰与的用法,急

162、⑥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

16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64、沛公安在?

165、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166、无实义,可不译。例句:烛之武言曰(《烛之武退秦师》)定语后置的标志。

167、⑤起,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

168、若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表被动)

169、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连词,于是)

17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71、孰与君少长的句式是宾语前置。

17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73、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174、①今日之事何如(疑问代词,怎么样)

175、④则与斗卮酒(动词,给,读yù)

176、因击沛公于坐

177、①毫毛不敢有所近(代词,所字结构)

178、②沛公则置车骑(副词,就)

179、无实义,可不译。例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2)用在人名之间。

180、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①介词,替;②动词,计划)

181、②省略句,很明显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的句子,省略主语在文言文中出现得非常普遍,翻译时一定要引起重视。总之,对于文言文中的这些特定句式,一定要牢固掌握。

182、⑤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副词,趁机)

183、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184、“孰与”两词连用,是一个固定格式,表比较,而不是倒装句。

185、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18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187、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代词,他的)

188、无实义,可不译。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有时省略)的格式。

189、⑤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在)

190、⑧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191、得复见将军于此

192、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193、这时,它的定语是“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或是“形容词”。

194、②秦地可尽王也(助词,表感叹)

195、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19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97、⑥今者项庄拔剑舞(助词,无意义)

198、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199、【而】(一)用作连词。

200、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01、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202、孰与君少长,从文言文句式的角度看,这句话不属于特殊句式,而是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孰与”的意思是“与…相比,哪一个更…”。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203、⑧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

204、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205、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206、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一、“之”字作动词用译为,到……去;往;到。

207、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208、④沛公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209、“孰与”两词连用,是一个固定格式,表比较,而不是倒装句。如:

210、B名词用状语

211、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212、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213、③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

214、⑩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①副词,是;②助词,呢)

215、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16、这句话的意思是,沛公说:他和你相比,谁年长一些?

217、(1)判断句

218、(《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21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220、跟;和;及

221、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222、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22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224、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225、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226、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27、(《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228、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

229、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230、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231、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232、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23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34、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235、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

236、②.无标记

237、珍宝尽有之.

238、⑨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239、吾得兄事之(侍奉)

240、具告以事

241、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24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43、大王来何操?

244、文言文与的用法和意义

24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46、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独)

247、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248、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249、①庄则入为寿(副词,就)

250、(2)倒装句

251、若入前为寿(上前)

252、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253、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254、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55、头发上指(向上)

256、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