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孟子 的成语典故【137句文案】

孟子 的成语典故【137句文案】

时间:2023-05-13 11:21:06

孟子 的成语典故

1、三,出类拔萃。

2、十七,当务之急。

3、五,出尔反尔。

4、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5、十八,独善其身。

6、释义:古时候男女结婚,都要有媒人介绍,然后父母做主。

7、现在燕国虐待他们的百姓,大王前去征伐,百姓以为您可以把他们从水生火热之中,所以非常欢迎。但是如果你不实行仁政,杀害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拆除他们的宗庙,那么百姓就会痛恨,其他各国也会闻风而动,前来讨伐。大王赶快发布命令,送回俘获的老人和小孩,停止搬运他们的宝物,与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其他诸侯国出兵。

8、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9、释义:为了维护正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10、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11、齐宣王说:我不爱好古典音乐,只爱好世俗流行的音乐而已,怎么了?

12、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13、释义:意思是说不要盲目迷信书本,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要活学活用。

14、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徒劳无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15、孟子接着说:如果大王真的非常爱好音乐,不管是世俗音乐还是古典音乐,那么齐国就可以平治了!

16、九,寡不敌众。

17、出自《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18、二十七,舍我其谁。

19、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0、释义:能够把秋天鸟的毛端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喻人的目光敏锐,洞察事理,任何微小的事物和变化,他都能看得很清楚。

21、二,心悦诚服。

22、一,五十步笑百步。

23、十一,明察秋毫。

24、专人专用

25、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6、释义:却是退却。退却别人的邀请,就显得对人有点不尊敬了。

27、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释义: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气,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9、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0、二十五,茅塞顿开。

孟子 的成语典故

31、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32、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3、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物之为急;忍者无不要也,急亲贤之为务。”

34、孟母断织

35、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于是,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

36、孟子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派大工匠去寻找大木材,让他来建造房屋,而不是根据大王的喜好来指导他们,一个人从小学习一种专业技能,长大了便想学以致用,大王却经常说:你暂且放弃你所学,按我的意思去办吧,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一块原始的玉石,就要找专业的玉匠来雕琢,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用专业的人来治理。

37、释义:除了我还能有哪一个人呢?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自己做的事,绝不退让。

38、四,事半功倍。

39、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像在水里那样越来越深,像在火里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们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

40、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42、六,水深火热。

43、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有个官员,把妻儿托付给朋友照看,自己前往楚国游历,等他回来时候,发现妻儿都受饿挨冻,你会对这样的朋友怎么办?

44、十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45、这里孟子讲了著名的成语典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46、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47、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48、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49、释义: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辣,心中没有一点仁义道德。

50、孟子说:司法官如果管不好下属,应该怎么办呢?

51、其实通过这两个故事,都讲了,君王要与民同乐的道理。当然,除了“乐民之乐”,还要“忧民之忧”,体察民情。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一个晏子和齐景公的故事。晏子告诉齐景公,古代的贤君每次出游巡视,都是为了工作,体察百姓疾苦。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52、释义:比喻自己具有和别人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比别人轻一点,就毫无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别人。

53、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54、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几段对话。通过这几段对话,孟子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以“仁政”为核心,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具体的做法包括,不与民争利、要与民同乐、要推己及人做君王的榜样,影响他人。而具体的策略包括,要“养民”,让百姓辛勤劳作、吃饱穿暖;要“教民”,让民众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要配以激励政策,鼓励播种,减少赋税,减少刑罚等等,这些都是“仁政”的具体做法。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梁惠王》的下半部分,下一部分重点讲了仁政治国、识人用人。我分三个部分来分享。

55、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56、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57、释义: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最不孝的,就是不能尽到后代的责任。

58、孟子告诫齐宣王,对于官员的任用、撤换、处死都要十分慎重,不要听信一方之言,要采纳各方意见,尤其是老百姓的意见。另外,在知人善用方面,孟子还提出要让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事情。

59、前一篇我们讲了,孟子从魏国来到了齐国,齐国时任君主是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你爱好音乐吗?

60、释义:形容道理很浅显,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

孟子 的成语典故

6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62、孟子说: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不如和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又不如和大多数人欣赏音乐的快乐。

63、十六,此一时,彼一时。

64、二十六,却之不恭。

65、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66、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五十岁笑百步

67、十二,君子远庖厨。

68、齐宣王觉得不好意思,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扯别的话题去了。

69、二十一,好为人师。

70、八,与民同乐。

71、释义:比喻在战争中,和对方力量相差过于悬殊,根本不可能战胜对方。

72、释义: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动物被宰杀。

73、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4、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与孔子也。”

75、释义:现在是一个时候,那是一个时候。任何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间不同了,情况也就不同了。

76、释义:喜欢给别人当老师。形容做人不谦虚,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77、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78、音乐虽有雅俗之分,但听音乐时,喜欢与人共鸣的心思是一样的,所以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故事十分生动形象地告诉了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不管你弹奏或欣赏什么音乐,百姓幸福了,他们自然会高兴,和你一起欣赏;百姓疾苦了,他们就会埋怨。

79、十,缘木求鱼。

80、有孟母三迁,这个最广为流传

8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82、七,王顾左右而言他。

83、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84、齐宣王说:那就撤换掉他。

85、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86、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87、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88、释义:指当前最急切需要处理的事情。

89、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90、二十四,乱臣贼子。

孟子 的成语典故

91、十三,杯水车薪。

92、孟母三迁

93、释义:比喻和对方交流时,不能正面回答问题,只能绕开话题,故意扯一些不相干的事。

94、释义:就是指君主能够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共享快乐的生活。后常比喻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

95、释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远远超出了平常的人。

96、二十九,同流合污。

97、释义:跟坏人搅在一块,一同做坏事。

98、齐宣王说:那就与他绝交。

99、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100、十九,反求诸己。

101、二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02、处理国际关系,仁政还是根本

103、孟子接着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怎么办呢?

104、十四,不言而喻。

105、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106、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107、齐宣王很疑惑,这是为什么呢?

108、释义: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住了,现在忽然打开了。形容人恍然大悟,忽然开窍了,道理想通了。

109、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110、但是现在就完全变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

111、齐宣王问孟子:齐国攻打燕国,并且成功了,但是别的诸侯国就商议出兵救燕国而攻打齐国,齐国应该怎么办呢?

112、孟子还说了一个故事,他说,周文王的园林听说有七十里这么大,但是百姓还觉得太小了;而齐宣王你的园林只有四十里,百姓还觉得太大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文王的园林,百姓可以去割草砍柴,打鸟捕兔,他的园林是和百姓一起享用的;而你的园林,严加看管,不准百姓入内,如果百姓在里面杀了一只麋鹿,就要和杀人犯一起被罚,你的园林没有和百姓一起享用,当然百姓就觉得你的园林太大了。

113、孟母三迁,为了孟子的学习环境搬家三次。

114、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15、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116、孟子说:在《尚书》中记载,商汤一开始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可以统一天下,是因为天下人都信任他。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夷人就抱怨;他向南征伐,北方的狄人就抱怨,他们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百姓期盼他们,就像久旱盼乌云一样。

117、释义:君子在穷困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就行。

118、二十三,尽信书不如无书。

119、释义:出自真心的服气,不但服气,还发自内心的高兴。

120、释义:失败或者遇到挫折后,不要责怪别人,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孟子 的成语典故

121、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2、讲了要与民同乐的治国思想,其实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然后孟子又通过几个故事,阐释了自己的对识人和用人的思想。

123、三十,为富不仁。

124、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125、二十二,何出此言。

126、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127、释义: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经常自相矛盾。

128、如果百姓疾苦、民不聊生的时候,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相反,当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时候,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都会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你看,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129、释义: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办法和方向错误了,永远不会达到目的。

130、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131、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132、释义:叛乱之臣和忤逆之子。后泛指心怀不轨的人。

133、释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134、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135、始作俑者

136、二十八,舍生取义。

137、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