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孟子的人物事迹精选42句

孟子的人物事迹精选42句

时间:2023-05-07 11:44:06

孟子的人物事迹

1、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2、其次,仁政为民。战国时期群雄相争,孟子主张统治者靠道德的力量统治天下,实行仁政,提倡贵民、爱民、保民、养民、教民、乐民等民本思想,强调“法先王”“与民同乐”“推恩”“轻徭薄赋”“养民施教”,然后才可以为民父母。这也是孟子独特人格所在。这不仅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其中所蕴含的民主思想更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而为后人所称道。

3、“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地说:“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5、有些人就评价,以羊去代替牛,都是伤害牲畜,本质都没有发生改变。齐宣王的以羊替牛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6、齐宣王也陷入了自我怀疑当中,他觉得人们的指责似乎有道理,又似乎没道理。自己又想不明白。

7、孟子说:“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8、宣王看看那头牛哆哆嗦嗦的害怕样子,对仆役说:“放了它,寡人看它很可怜,不忍心杀死它,再说它也没有罪过,就要送它***,这有悖仁慈。”

9、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10、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11、“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

12、但舍生取义的代表人物当属谭嗣同。变法失败后他本来可以逃走,但为了唤醒人民,毅然留下来,最终被保守派杀害。

13、孟子评价说,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14、当时正是战乱的年代,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孟子就在这个时候提出合纵的思想。孟子根据当时的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孔子的学说提出来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他主张将儒家的思想和治国理政思想相结合,他认为这个方法是有利于时代发展的。

15、孟子早就学习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并且也继承了这些思想。他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

16、孟子是当时贵族的后代,孟孙氏是他的祖先。孟子早年所有的教育都来源于他的母亲,孟母为了孩子好好学习可以几次搬迁,她可以称得上是父母教育的楷模了。孟子也从小表现出来了聪敏好学的品质,他一直努力读书学习为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17、始作俑者

18、古时候,有一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要杀一头牛或者羊,然后将牛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19、孟子一生多半在周游列国中度过,晚年退隐返乡,与弟子万章等人一起著《孟子》七篇。作为儒家经典,《孟子》一书积累了孟子的毕生思想精华,阐述了儒家理想中关于如何成为君子,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的深刻道理,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坚守精神高地孟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坚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维度,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充分彰显出其人格魅力。

20、最后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当时他已经很高的年龄了,于是在人生最后的阶段就以讲学和编写自己的思想著作为主要任务。孟子到最后将自己一生的言行思想都编纂进了书本里,留给后人品读回味。

21、孟妈妈看见孟轲天天搞这些东西,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不会学好,就带着孟子搬家了。他们的新家旁边是一所集市,天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小孟轲每天在集市上闲逛,时间长了,还叫了一群小伙伴,玩经商做买卖的游戏。孟妈妈看了,觉得小孩子学着吆喝叫卖、交易赚钱也不合适,便又带着孟子搬家了。

22、这是孟子向梁惠王讲的,其目的是含蓄地告诉梁惠王和其它诸候一样都实行的暴政,即使有时施些小恩小惠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所以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

23、舍生取义这个词出自孟子。

24、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5、仆役问道:“把牛放了,还要不要祭钟呢?”

26、孟母三迁

27、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8、一天,齐宣王正坐在堂上看书,无意中看到堂下有个仆人,正牵着一头浑身发抖的黄牛经过,宣王见了,放下书问道:“你这是干什么?要把牛牵到哪里去?”

29、孟子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由他母亲抚养长大。孟子的母亲没念过什么书,但是很有见地。她教育孟子的事迹流传后世,《三字经》里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

30、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公办的学堂附近。这里进出的人们学问渊博,又懂得礼数。孟轲耳濡目染了一段时间,就自己在家里翻书认字,学习礼仪。孟母这才满意了,她觉得小孩子以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知书达礼,才能做个有涵养的人

孟子的人物事迹

31、仆役回答:“今天是祭祀日,杀牛祭钟。”

32、孟子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33、首先,正直笃行。孟子周游列国,以“王道”“仁政”等学说游说诸侯针砭世事,在手握大权的国君面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而是正直笃行,气宇轩昂,与君主对论,论辩滔滔,宏大深刻。在孟子看来,君王诸侯与民众生来都是平等的,而真正值得尊重的是仁德道义,只有人格的高贵才能傲然独立。所以,无论面对梁惠王、齐宣王,还是滕文公、邹穆公,他从来不屈膝臣服,那种“万物皆备于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度和风范,为人所敬仰。

34、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35、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既然梁惠王你喜爱打仗)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但同样是逃跑”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36、起初,孟子的家临近一座坟场。孟子童年时代经常看到有人来送葬办丧事,日子久了,慢慢地学了不少葬礼祭奠的规矩,有时候还拿把小铲子挖坑填土树立“墓碑”玩儿。

37、齐宣王说:“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38、最后,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不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还以之教化君王。他以儒者的智慧和担当,向梁惠王阐述了国君应以“义”为先,才能使百姓信服的道理。同时,告诉人们,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百姓,要在做事的时候遵守“义”的原则,尤其是在“义利冲突”时,一定不能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丧失了人的尊严与道义。应该说,孟子的这种“舍生取义”,正是其大我人格的真实写照。

39、孟子自成一派思想之后,收了很多弟子。在他四十岁之前一直带着自己的弟子游走在各个诸侯国。但是一开始他的游说道路是并不好走的,渐渐孟子有了一些名气之后还是有很多人都来向他请教一些社会上的问题,孟子也都耐心的给解答了。孟子都是依据各国的现状提出来的政策,所以很快的解决了现实问题。

40、岳母刺字

41、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42、岳飞十五六岁的时候,宋朝当权无力,而金人又不断骚扰边疆,宋朝的生死存亡命悬一线。岳母心中有大我,不仅没有担心、阻止儿子上战场,反而鼓励他去报效国家,并且在他的后背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鼓励岳飞。岳飞至此积极投军,奋勇杀敌,成为一代抗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