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老子的优秀品质-摘抄117句

老子的优秀品质-摘抄117句

时间:2023-05-04 10:06:08

老子的优秀品质

1、大爷却说:“大家赚钱都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的,我更不会因公徇私。”

2、当他说到:“你知道吗?木地板可不只是用木头做的,还有用陶瓷做的呢。”

3、言语,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不是攻击他人的利器,所以,说出的话要再三谨慎。

4、你身边是否还有这样一类人,无论他做什么,都令人心生反感。

5、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

6、燕、赵之争,却让秦国得利。

7、口无遮拦的人,不谨慎言语,往往招惹是非,反而显得愚昧。

8、有位同事开玩笑道:“大爷,你就当赚了一包菜不是好事吗?”

9、朋友不禁迷茫地说:“那不是仿木地板纹理的瓷砖吗?”

10、孔子到东周观光时,曾前往瞻仰周王的祖庙。

11、聪明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智慧。

12、为人处世就应当谨慎言语,否则覆水难收。

13、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4、树要想茂盛,得干直、根深;做事要想好结果,就得先谨慎行为。

15、李白的诗句里,有这么一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16、我也是在网上找的。。。如下:老子提出做人七善,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善地,要谦让;心善渊,要宽容;与善仁,要善良;言善信,要诚信;正善治,要正直;事善能,要展现自己;动善时,要把握机会。  老子对“七善”的论述是建立在“水”理念的基础之上的。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认为,世间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水,水滋润万物,但却从不为自己争利。人们都希望往高处走,但水却往低处流。看似不利,但涓涓溪流最终汇集成江河大海,势不可挡,因此水能够接近“道”的最高境界。同样的道理,人生的选择也应具有水的这种境界,只有做到“不敢为天下先”,以不争、无私的“后其身而身先”的精神,最后才能达到内圣而外王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七善”的原则,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居住的地方要自然祥和,没有世俗的纷争之地;心理状态要稳重祥和,深思熟虑;与人相处要友爱无私,仁慈宽厚;对人说话要真诚,讲究信用;为政之事要光明正大,宽严并济;办事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行动时要选择好时机,坚定而果断。只要达到了这七个方面的要求,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七善原则”体现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敢为天下先”以及“退后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后发制人”的理念,在看似不争中,实则事事争先,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将老子的这“七善”应用于人生的选择和职场的规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七善之一:居善地。  运用“居善地”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对于职业发展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居善地”的核心在于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比如一个合适的单位、一份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或一个优秀的业绩评价等,都是“居善地”的表现。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志向、专业、兴趣和爱好、以及其他与自己的个性特征比较吻合的因素。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够做到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第三,“居善地”还要求能够“处众人之所恶”,比如在工作的选择上,首先从组织最基层的工作开始干起,逐步成长,这样不仅能够积累经验,而且能够熟悉和了解组织整个的工作或生产流程,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七善之二:心善渊。  老子讲的“心善渊”主要指的是人的心境的祥和和深思熟虑的谋略,在个人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这种心态同样非常重要。心境的祥和意味着要能够适应组织的变革,正确对待和处理“名”和“利”、“得”与“失”的关系,特别是在争取获得加薪和晋升的过程中,做到“得”不骄傲,“失”不气馁,始终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和稳定的绩效水平。深思熟虑则要求人们在职场中谨慎行事,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避开陷阱,以免犯下不应该犯的错误。此外,“心善渊”还意味着要具备宽阔的胸襟和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对于领导人和管理者来讲,这是建立自己权威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七善之三:与善仁。  用今天的观点看,“与善仁”就是讲的人情、人际关系或者社会关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人情和人际关系都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涉及的社会需要,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社会交往越广,成功的概率就越高。通过这种社会交往,不仅能够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这种满足能够使人们就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在这种状态下,由社会交往带来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达到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目的。因此,社会交往是每一个身在职场中的人要取得成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与人交往的具体技巧上,关键是要懂得人情世故,做到宽厚仁慈,且有慈悲怜悯之心,即能够乐人之所乐,悲人之所悲,这样才能使自己跳出自己的小环境,而融入社会的大环境。  七善之四:言善信。  孙子讲:“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篇》)讲的是为将者不仅要懂得如何作战(智),而且要讲究信用(信),关爱士兵(仁),勇敢无畏(勇),严格管理(严)。这里的“信”讲的就是信用和诚实,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总的来讲,信用与个人能力无关,而主要与个人道德标准有关。因此,信用问题不仅涉及个人的品质和威信,而且还影响到权力和责任。因为一个没有信用的人,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力基础,也就难以达到影响其他人的目的。在当今商业社会,信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其是否可靠和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一般来讲,有信用的人受到大家的欢迎,而没有信用的人则往往会成为孤家寡人。无论是领导人、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是否有信用,已成为影响其人际关系能力的重要因素。从组织的角度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人员要把自身的信用问题与组织的管理制度、具体工作要求以及管理的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领导和管理者的承诺应有制度的保障和支持,特别是涉及加薪、晋升等重要的人事决策上,制度的保障能够增加透明度,从而减少员工的不公平感。其次,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和考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甚至一些违心的话,但只要这种“谎言”或违心的言论没有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就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种“善意的谎言”主要涉及的是管理的技巧问题,而与个人品质没有多大关系。  七善之五:政善治。  所谓“政善治”,就是讲人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对领导人和管理者来讲,要做到“政善治”,首先必须对组织或部门的目标、可以支配的资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政善治”的基础;其次,根据组织的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带领自己的团队和下属,通过有效的激励,创造性的完成组织的工作。在员工的层次上,“政善治”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管理,包括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绩效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制定一个有效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逐步实现这些目标。  七善之六:事善能。  发挥自己的优势,永远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永远做自己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工作,这就是“事善能”。首先,“事善能”并不是要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一个要成为最优秀的目标、一种要成为最优秀的策略、一个要成为最优秀的计划等,而是强调对你能够在哪些方面成为最优秀的一种理解。要达到这种境界,人们就应对自己最擅长的或能够提升自己竞争优势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但遗憾的是,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抱负。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不愿意接受挑战,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失败而失去现有的工作。有的人即使有抱负,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些抱负,这种心态使他们终日忙忙碌碌却收获甚微。其次,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人们的能力和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应该准确的认识并把握这种变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  七善之七:动善时。  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坚定果断,毫不迟疑,这就是“动善时”。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比如,要使个人的能力、表现以及业绩得到上级、同事或下属的认可,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谦虚谨慎”的谦让思维和“只干不讲”的低调思维,而要“既要干,又要讲”,但“讲”要有艺术,恰到好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讲的就是“动善时”。在职场中,很多的机会都是稍纵即逝,要做到“动善时”,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或技术的优势,需要长期的积累,而且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适时的把握住机会。  老子的“七善”原则是一个系统的思想方法,其中,“居善地”是基础,“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是对人道德品质的要求,“政善治”注重的是人的竞争优势和能力,“事善能”强调的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动善时”是方法和手段。如果能够达到这七个方面的要求,就意味着达到了在不争中事事争先的境界。

17、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9、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20、用不争的智慧,做好自己。

21、大爷还负责单位的伙食,有一次,一位卖菜的阿姨,不小心多放了一包菜。

22、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就能不争斗而取得胜利。

23、哲学方面:处处体现这朴素的辩证法色彩:“祸兮,福之所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

24、老子将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也就是“无”演化而来,这个思想简直有点后现代的宇宙观呀!太不可思议了。

25、朋友闷闷的“哦”了一声,没有计较。

26、学会谨言,懂得慎行,于世不争,好好度过这一生。

27、据说孔子是想把自己的著作藏于周室才来拜见老子的(《庄子•天道》)。可见了老子之后,孔子被老子通达睿智的思想、深不可测的学识和不浊于世的品格深深地折报了,以至于张口结舌,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口张而不能嗋”)。孔子感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孔子曾周游列国,见识的人也不可谓不多,而且孔子一向是强调要“知人”的,可见过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对老子这位智者时,却感到难于把握对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对于走兽,可以张网(“罔”)来捕它;对于游鱼,可用钓丝(“纶”)来捉它;对于飞鸟,可以用拴着丝绳的箭(“矰”)来射它。此三者或走、或游、或飞,固守一端。而老子是龙,高深莫测,变化无形,难怪孔子不知用什么办法来把握他,以致茫然不知所措了。  孔子如此赞誉老子,若从情理上讲,也并非是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人文学者,精通六艺,严格说来,却算不上是哲学家。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列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熟悉历史,知识广博,这一点应是毫无疑问的。此外,老子还是一位思想大师,一位沉思形上之道的哲学家。孔子在老子这位哲学家面前,有相形见绌之感是正常的。

28、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29、有为,便会有所不为;无为,方能无所不为。

30、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老子的优秀品质

31、单位有位看门的大爷,他待人总是和蔼可亲,好像每一个人都似他的亲朋好友般。

32、孔子比老子为龙,正是取龙所具有的神变能通、超然高洁、令人难以把握的特点。

33、谨言、慎行、不争。

3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35、不知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这样一类人,不管他身处何职,何种身份,他们总有能力把自己活成一道风景。

36、年轻人要记住!这些话很中肯,而且很有说服力,要谨防祸从口出。

37、不争而争的智慧,在范仲淹的一生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38、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39、不因无人知晓,而放肆自己的行为;不为他人的诱惑,而改变自己的举止,这样的人着实令人敬佩。

40、朋友一向好脾气,这次却差点炸了毛。

41、让言语为己所用,不出言不逊,谨慎言语的人,才是为人处世智者。

4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3、后来,我们知道大爷是单位大老板的父亲,不禁对他的行为更加佩服。

44、杨震却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45、“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46、自古以来,为人处世之道,都是圣人们精于讨论的话题。

4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8、他们不仅坚守自己的道义底限,也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可以说是检验一个人品德最好的验证。

49、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50、战国时候,赵国要攻打燕国,燕国便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

51、懂得慎行的人,不是独善其身。

52、为人处世方面:老子“装”的做人智慧,无论是战时的避祸,还是现在的社会的社交活动,都有其深刻的道理。

53、《诫子书》有言:

54、慎行,可以说是人行走世间最好的修行,是真正渡己的智慧。

55、潘岳的《藉田赋》中有这么一句话:“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56、参观时,他看见一座铜铸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扎了三道封条,背后还刻有铭文:

57、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令他仕途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而毫不后悔。

58、不争,在《老子》的言论中共出现8次,可以说是老子语录的精髓。

59、男子洋洋得意地说:“这是国家标准里规定的,那就是木地板,我能给你找出条文来,你别不信。”

60、他散尽家产,为后代谋生,最后,连自己上任颍州的盘缠都不够,而死于半途,却毫无怨言。

老子的优秀品质

61、杨震“暮夜却金”的行为,被世人所称赞,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62、后来,男子跑到介绍人那里大发牢骚,说他都不嫌弃我朋友,我朋友却那么多事。

63、他的十二代嫡孙范文从,忤逆圣旨,要被斩首,朱元璋得知是范仲淹的后人,遂下令,免死五次。

64、孔子把自己比作“在清水中进食,在浊水中游动”的“螭”。

65、就是告诫人们:这是古代说话非常谨慎的人。大家要警戒!不要多言,多言往往多败……

66、不争而争,才是为人处事的至高境界。

67、不争,他为人清廉不为己争半分名利;而争,他用性命为天下人争得生存。

68、这就是著名的三缄其口的故事。

69、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70、说话,不逞一时口舌。

71、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72、雨落下不能回天,水泼出无法收回。

73、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74、学会把语言变的干净,懂得行事有原则,其余的,你只管努力,你想要的以后都会有

75、于是,大爷便向大家寻求帮助,一定要找到这位阿姨,把菜钱给她。

76、从劫匪到帝王,都为他所折服,为天下人所敬仰,这难道不是不争而得吗?

77、终于,还是找到了那位卖菜的阿姨,她就是单位附近的菜农。

78、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想要搭建稳固,就要懂得基本的距离和分寸。

79、在老子的传世语录里,有这样三句箴言,道出了为人处世的三大智慧:

80、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别把余生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81、于是,孔子便对弟子讲:

82、谁知男方更起劲了,他妄言道:“说你们这些读书的大学生什么都不懂,你们还不信,真以为上学能学到什么呢,其实啥也不会。”

83、道家开山鼻祖老子的言论,更是这一话题的经典。

84、前几日,朋友谈起她的一个相亲对象,她说:“我从没见过如此口无遮拦的人。”

85、俗语说,祸从口出。

86、不管是在俗的李叔同,还是在僧的弘一法师,无论何种身份,他都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87、虽然男子让人哭笑不得,但他不懂分寸,还自以为是的言论,真是让人不敢苟同。

88、也许,你会觉得他的不争,并没有让他有所获。然而,他的为人千百年后仍为后人所敬仰。

89、道德经的德可以理解为德行、品德修养。2、在道德经中,这个德是不能离开道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体用关系,道是体,德为用。所以对德也就不能单纯停留在品德或德行上理解了。3、道可以描述为,本来具有的、就应该这样的一种规律、准则或规范;而德就是对道的具体实施,也就是依道奉行者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4、而老子所提倡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上德,这个上德简单说,就是依道奉行,而不以自己有德来自居,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实施和体现。

90、会说漂亮话的人很多,但能做到慎行的往往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老子的优秀品质

91、后来,王密对杨震更是敬仰。

92、我们都想:“这点小钱不用那么认真吧!也许卖菜的也没放在心上呢。”

93、法国诗人吕凯特说:“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94、杨震大为震惊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95、这就有赖于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96、王密没听懂杨震的责备之意,便说:“天黑,无人知晓。”

97、朋友是名装修设计师,男方得知朋友的职业后,就对朋友指点了起来,一开始朋友还能淡定以对。

98、惠王一听,便立即下令停止攻打燕国的行动。

99、正当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之际,被一位渔翁发现了,毫不费力的将它们捉住。

100、言行换来的尊敬,可以说趋于外表;而亲身力行获得的敬仰,则是发自内心的。

101、张口前,先考虑一下,该不该说,能不能说,怎么说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102、老子思想大智慧!

103、这是弘一法师为人处世的心理箴言。

10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着实不划算。

105、他的裔孙范希荣,与人做生意,路遇劫匪,得知他为范仲淹后代,劫匪便说:“分文不取。”

106、慎行之人行事,即使无人监督,也会恪守规则和秩序。

107、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108、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丢了一包菜,还能被人追着把钱还回来,感动之际,声音竟有些沙哑。

109、不争而争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110、不争,为大道之道,为自然本源。

111、东汉时,杨震升迁为荆州刺史,他上任途中经过昌邑,他的门生昌邑县令王密便前来拜访他。

11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113、不管是利益之争,还是名誉之争,争必定皆有损伤,不争才是大智慧。

114、在男子夸夸其谈半小时后,朋友告诉男子两人不合适。

115、相谈甚欢之后,王密却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要相赠于他。

116、美好的言辞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为人们所敬仰。

117、孔子佩服老子的学问,他自己抽象的学问比喻为天上翱翔的鸟,深邃的知识就像深渊里面游曳的鱼,还有更多林林总总的知识像旷野里面游动的野兽,他都可以有办法应付自如,而他却把老子的学问比喻为在天地人之间纵横捭阖的龙,就是因为老子的学问有通达天地的洞察力,这是孔子认为自己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