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孟子求学的故事【精选117句】

孟子求学的故事【精选117句】

时间:2023-05-02 09:19:16

孟子求学的故事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不仅如此,如果大家懂得梁惠王,回答问题还有风险的。

3、齐宣王很疑惑,这是为什么呢?

4、齐宣王问孟子:齐国攻打燕国,并且成功了,但是别的诸侯国就商议出兵救燕国而攻打齐国,齐国应该怎么办呢?

5、这让我们很多热血青年抱打不平,要是换了我们,一定让梁惠王好看!来源:锦绣·中旬刊

6、讲了要与民同乐的治国思想,其实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然后孟子又通过几个故事,阐释了自己的对识人和用人的思想。

7、孟子却留下来了,我们替孟子窝火,这跟伟大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孟子会慢慢的调教这个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国》章讲到,终于有一天,梁惠王与孟子谈心,讲到近来一件很费脑筋,也很让自己感伤的事情:“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8、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9、能在刹那能将对手打的哑火,还能“引君入彀”,让对手在深刻的反思之后毫无怨言,恐怕所有的读者都异常的快意于这次成功的突围!

10、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1、因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同孔子一样,孟子也是受得弟子的尊崇,除却弟子,更有无数后人的称赞与敬佩。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3、养心莫善于寡欲。

14、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15、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16、子不学,断机杼发生在孟子身上。子不学,断机杼是选自《三字经》中孟母教育孟子认真学习的故事,其与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相关。子不学,断机杼故事的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17、与孟子有关的故事:

18、孟子告诫齐宣王,对于官员的任用、撤换、处死都要十分慎重,不要听信一方之言,要采纳各方意见,尤其是老百姓的意见。另外,在知人善用方面,孟子还提出要让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事情。

19、这个梁惠王很坦率,一点也不装,能用“红包”表达的尽量不用语言。

20、音乐虽有雅俗之分,但听音乐时,喜欢与人共鸣的心思是一样的,所以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故事十分生动形象地告诉了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不管你弹奏或欣赏什么音乐,百姓幸福了,他们自然会高兴,和你一起欣赏;百姓疾苦了,他们就会埋怨。

21、由此可知,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选择好的环境能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远离一些不好的人,而和有长进的人在接触。

22、仁则荣,不仁则辱。

23、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于是,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

24、【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2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等等,太多的教人勤奋努力,励志向上的故事!

26、齐宣王说:我不爱好古典音乐,只爱好世俗流行的音乐而已,怎么了?

27、比如正如下面这个故事。

28、孟母三迁;

29、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0、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孟子求学的故事

31、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有个官员,把妻儿托付给朋友照看,自己前往楚国游历,等他回来时候,发现妻儿都受饿挨冻,你会对这样的朋友怎么办?

32、孟子有很多勤奋努力励志的名言名句: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4、河东凶亦然。

35、孟子接着说:如果大王真的非常爱好音乐,不管是世俗音乐还是古典音乐,那么齐国就可以平治了!

36、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7、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8、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39、俗话说:男人的成功背后,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在后面。孟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这是典型的例子,像这种例子在孟子身上还有很多。所以不是孟子喜欢学习,而是小时候在孟母的教导下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40、孟母三迁

41、专人专用

42、处理国际关系,仁政还是根本

43、齐宣王觉得不好意思,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扯别的话题去了。

44、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45、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46、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7、一、三迁择邻:

48、孟子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派大工匠去寻找大木材,让他来建造房屋,而不是根据大王的喜好来指导他们,一个人从小学习一种专业技能,长大了便想学以致用,大王却经常说:你暂且放弃你所学,按我的意思去办吧,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一块原始的玉石,就要找专业的玉匠来雕琢,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用专业的人来治理。

4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0、心之官则思,四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52、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53、我那五星级的执政能力为何得不到承认?

54、不过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55、我们还记得当时面对梁惠王好不礼貌的称谓“叟”,孟子选择了留下来;当他发现了梁惠王其实执政能力不过接近及格线,而且证据确凿的时候,孟子不是一鼓作气将死梁惠王,而且循循善诱,颇有耐心。

5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7、真的伟大恰恰在孟子的论战技巧的背后——那些真实的尴尬与困窘。

58、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教育孟子努力学习不要自暴自弃的故事。

59、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6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孟子求学的故事

61、列位看官,我们看到了孟子潇洒,甚至“跋扈”的一面,但是谁人看到这一幕幕背后的酸楚与艰辛?

6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6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64、越是这样,孟子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很大,因为梁惠王的逻辑是建立在自己毫无过失而错在天下负我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疑惑就那样的怨天尤人:这百姓的良心哪里去了?

65、时代的远逝,剥夺了我们拥有时间交集的可能性,穿越版的痴人妄说也只能是笑谈臆想,要走进亚圣孟子,还得回到国学原典《孟子》。《孟子》里孟子的出场似乎不是很风光,梁惠王——在这本书里他见到的第一位国君是这样向孟子打招呼的:“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66、前一篇我们讲了,孟子从魏国来到了齐国,齐国时任君主是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你爱好音乐吗?

6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68、看看梁惠王这个语气“尽心焉耳矣”,一连用了“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这当中有自我的肯定,有对孟子如何正确认识梁惠王伟大贡献的委婉提示,还有对不谙官场风情一直在沉思不肯点赞的孟子的期待。

69、二、断杼教子:

70、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71、始作俑者;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7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3、杀豚不欺子;

74、孟子这样的胜利还有很多。但是,如果把这种论战技巧的高妙这当做孟子的伟大,难免低幼了,也不能把孟子与战国时那些巧舌如簧的纵横家区别开来。

7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76、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77、孟子还说了一个故事,他说,周文王的园林听说有七十里这么大,但是百姓还觉得太小了;而齐宣王你的园林只有四十里,百姓还觉得太大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文王的园林,百姓可以去割草砍柴,打鸟捕兔,他的园林是和百姓一起享用的;而你的园林,严加看管,不准百姓入内,如果百姓在里面杀了一只麋鹿,就要和杀人犯一起被罚,你的园林没有和百姓一起享用,当然百姓就觉得你的园林太大了。

7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79、齐宣王说:那就与他绝交。

80、这大概是源于他的“论战纵横捭阖,口才简直独步天下”。

81、要是孔子在世,道不同不相与谋,说不定回来一场扭头便走的旅行。

8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83、断织喻学;

84、答:三个典故是三迁择邻、断杼教子、杀豚不其子。

8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86、孟子接着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怎么办呢?

87、译文:弈秋是全国有名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大雁要飞过来,便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于是乎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说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并非这样。

88、孟母为了培养好孟子,三次搬家。

89、如果百姓疾苦、民不聊生的时候,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相反,当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时候,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都会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你看,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90、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孟子求学的故事

91、孟子受教;

92、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几段对话。通过这几段对话,孟子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以“仁政”为核心,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具体的做法包括,不与民争利、要与民同乐、要推己及人做君王的榜样,影响他人。而具体的策略包括,要“养民”,让百姓辛勤劳作、吃饱穿暖;要“教民”,让民众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要配以激励政策,鼓励播种,减少赋税,减少刑罚等等,这些都是“仁政”的具体做法。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梁惠王》的下半部分,下一部分重点讲了仁政治国、识人用人。我分三个部分来分享。

93、孟子说:司法官如果管不好下属,应该怎么办呢?

94、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即兴发挥出来的类比,让我们感到了孟子强大的逻辑能力与应变速度,也感觉到了孟子在棘手的问题、难缠的对手面前展示出的论辩技巧!

95、出自《三字经》

9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7、孟子说:在《尚书》中记载,商汤一开始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可以统一天下,是因为天下人都信任他。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夷人就抱怨;他向南征伐,北方的狄人就抱怨,他们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百姓期盼他们,就像久旱盼乌云一样。

98、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她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的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

99、三、杀豚不欺子

10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01、第一次面对面,就是这样的尴尬,孟子那可是圣人呀,不管怎样说,这样斯文扫地,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何况,“仁政”功在千秋,利在万世,我告诉你们这些国君诸侯,可是帮你千秋万代,基业永保,干嘛还要这样低三下四?

102、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03、孟子受教

104、孟子小时候很聪明,学什么会什么,当居住在坟墓旁时,学的是发丧祭祀的知识。孟母发现后,赶紧把家搬离到集市上,孟子学的是杀猪卖肉。孟母把家又搬哥学校旁,孟子学习开文明礼仪,孟母感觉到这是家的地方,

105、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

106、孟子说: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不如和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又不如和大多数人欣赏音乐的快乐。

107、这里孟子讲了著名的成语典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108、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09、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10]

110、【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

111、但是现在就完全变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

1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3、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发生在孟子的身上,该句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意思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这个成语就源于此,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后来孟子能取得大的成就跟孟母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114、其实通过这两个故事,都讲了,君王要与民同乐的道理。当然,除了“乐民之乐”,还要“忧民之忧”,体察民情。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一个晏子和齐景公的故事。晏子告诉齐景公,古代的贤君每次出游巡视,都是为了工作,体察百姓疾苦。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11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16、齐宣王说:那就撤换掉他。

117、现在燕国虐待他们的百姓,大王前去征伐,百姓以为您可以把他们从水生火热之中,所以非常欢迎。但是如果你不实行仁政,杀害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拆除他们的宗庙,那么百姓就会痛恨,其他各国也会闻风而动,前来讨伐。大王赶快发布命令,送回俘获的老人和小孩,停止搬运他们的宝物,与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其他诸侯国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