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2、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4、扩展资料
5、先秦诗歌中的屈原作品:
6、《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7、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8、《端午感兴》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9、祭屈原七律》一曲离骚千古唱,江边泪洒寄忠良。青丝彩线轻缠绕,五色蛟龙猛鼓昂。门上家家插艾草,闺楼户户挂馨香。英名不朽国人颂,辞赋悲歌垂世芳。七律·端午节祭屈原作者余文政(一)志在一统心在民,大夫被谗放泽林。
10、《国殇》先秦·屈原
11、檐下楣前艾一枝。
12、再挂菖蒿避鬼邪。
13、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14、描写端午节的抒怀七言诗词篇一
1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传说在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爱国主义者叫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要灭亡了,他悲痛欲绝,来到河边,纵身一跃,跳下河里。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个爱国主义者,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还把一些粽子丢在河里;然后组织赛龙舟。
16、作者:杜甫
17、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18、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19、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20、《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1、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22、闲观童叟岸依依。
23、诗词解读:
24、屈原没写过七言绝句或五言律诗,因为屈原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当时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诗歌体裁尚未出现。
25、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26、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27、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28、遥忆儿时端午节,
29、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30、《赋端午》
31、节逢端午粽香滋,
32、竞渡龙舟旗猎猎,
33、到了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包上了香喷喷的粽子;你看,每家每户的屋檐下的门框上都插上了艾草呢;(艾草: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点着后能驱蚊蝇也叫艾蒿。)看龙舟比赛的龙舟船划得多么快啊,因此,好像都能听见船上插着的旗子都“哗啦啦”的响呢;在岸边观看的老人们和小朋友们多么投入啊,似乎都舍不得回家了
34、换来几碗粘黄米,
35、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3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37、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
38、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39、端午节的七字四行古诗
40、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41、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42、七言绝句-端午杂忆三首一遥忆儿时端午节,塘郊粽叶正肥缺。换来几碗粘黄米,再挂菖蒿避鬼邪。二菖蒲柴门烈日蒸,堂屋母女拧帘绳。辽滨不见龙舟渡,父子芦塘割草蓬。三切玉包金粽子莹,青梅红枣几亲情。家珍彩蛋暖儿女,浊酒一樽共月明。
43、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44、朝代:唐代
45、塘郊粽叶正肥缺。
46、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的诗歌体裁,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还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而其到了唐朝才定型、成熟。
47、五言律诗同属于近体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因此,综上所述,作为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是不可能写出七言绝句或五言律诗的。
48、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49、作者:江南靖士
50、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51、《端阳采撷》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52、和端午,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