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描写西湖的诗

描写西湖的诗

时间:2023-04-13 15:21:58

关于洞庭湖和西湖的古诗?

苏东坡有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水空濛雨亦奇。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唐朝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七言绝句: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首把两湖景色写得出神入画,活灵活现,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关于洞庭湖和西湖的古诗?

关于西湖的古诗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关于洞庭湖的古诗 望洞庭 唐 ·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洞庭湖 孙应时 〔宋代〕 明湖纲宇宙,春思满楼台。 沙鸟一行去,风帆千里来。 平生眼今饱,落日首重回。 会趁江山约,还愁白发催。

描写泛舟美艳如画的西湖的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其几时休 浴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峰喧 荷花荡西湖水深,上有蓝若当高岑 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更罗浮 向来只梦梨花雨,不见西湖浓抹时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关于西湖的古诗五言绝句?

关于西湖古诗五言绝句,例如:“西湖万顷荷,护以堤千丈。” 出自:云锦 宋代 · 赵蕃 西湖万顷荷,护以堤千丈。 应诏待新辞,无为恋盆盎。 作者简介: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李白西湖的诗?

李太白漫游 试吟漫游李太白,真正丈夫黄河丝。 仗剑白衣八万里,地角海涯天随从。兴酣饮洒银河恐,金樽西湖已竭空。石破天惊银河落,长啸天姥开喉咙。醉咏最见男儿色,倾身细听庐山堕。微风微闻即发狂,庐山蜷身塞耳惟恐站立捅天破。大笑骑鲸去,酒力拉人欹。醒来但见青虬白螭于两边,中间自称为海若。久闻天人李太白,今日得见甚乐。便陈长鲸大鲛横行蟹,歌吹舞凤以娱君,更张朝天美酒三千樽。三千樽,太白应不语,然亦只须臾。由来不累人间念,便是人间神仙人。

苏轼写西湖的诗五首?

关于苏轼写西湖的诗五首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出自宋代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出自宋代苏轼的《卜算子·感旧》 4.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出自宋代苏轼的《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有哪些水天一色的诗句?

1、唐代刘禹锡《望洞庭》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2、北宋张先《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节选)》 原文: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译文: 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 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3、宋代朱敦儒《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原文: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译文: 摇首出红尘,醒和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衣服青帽子,习惯了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的水天混合成了一种颜色,看孤鸿明灭。

有哪些水天一色的诗句?

唐温如,如果按照《全唐诗》“无考”类诗人收录的《题龙阳县青草湖》的话,仅有一首诗传世。这首诗写得的确很好,读罢后两句星空低垂、水天一色的画面宛在眼前。与张继的《枫桥夜泊》首联“月落乌啼霜满天”颇有同处。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不过,唐温如据中山大学教授陈永正先生考证,乃是元末明初人。名珙,字温如,绍兴人。如果属实的话,有八首作品传世,《题龙阳县青草湖》亦名曰《过洞庭》。说句题外话,方才提到的中唐诗人张继传世的作品亦不太多。千年的波折,不知有多少像这两首诗一样的佳作散失了。实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