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歌德的故事优选汇总92句

歌德的故事优选汇总92句

时间:2023-04-12 21:04:02

歌德的故事

1、《浮士德》基本思想和精神,是歌德的长期的经验和体会,浮士德从“小世界”“小自我”跳出走向“大世界”,追求“事业的享受”,

2、《威尼斯警句》,1790年

3、浮士德一生五个阶段:

4、《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1795年/1796年

5、《神灵的问候》(诗歌),1774年

6、《西东诗集》(诗歌),1819年

7、《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复印

8、表达了浮士德永不停歇的进去精神,但浮士德事业的成就是建立在伇使他人的基础之上,同时浮士德事业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掠夺性。

9、拜伦在《唐璜》中曾说此诗他将写一百章,但是,在写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后,他就前往希腊参战。

10、《我的生平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11、第五阶段:事业悲剧,描写浮士德理想的部分实现。

12、浮士德是年近半百的饱学之士,但此刻却感到知识的无用,书斋生活的可厌。他要摆脱这一切,甚至想自杀以求摆脱,其时复活节的钟声唤起了他对生的依恋。

13、使整个悲剧贯穿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

14、长篇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60年之久。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1831年完成。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后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歌德运用浮士德这个16世纪传说中的人物,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浮士德老博士独自在中世纪的书斋里研究学问,穷年累月,一无所获。他为此非常烦闷。魔鬼靡非斯特在天上和上帝打赌,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一大,靡非斯特来到浮士德面前,同他订立契约:他甘愿作浮士德的仆人,使浮士德摆脱烦恼,感到满足,但就在感到满足的一瞬间,靡非斯特不再是奴仆,而浮士德将反为靡非斯特所用。靡非斯特用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一同出去游历世界。历经种种磨难和考验,在浮士德100岁双目失明时,终于让他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满足,喊出了一句“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死去了。按照契约,浮士德感到满足时即应归靡非斯特所用,但天使们却把他抢救到天上去了。  歌德借用浮士德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理想世界的信心。靡非斯特代表腐朽落后的势力,它是罪恶和黑暗的化身,他施展种种伎俩,阻止浮士德向上的要求,斗争的结果,新兴的进步力量走向胜利,腐朽落后的东西归于灭亡。  人们高度评价了这部巨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将它列入世界伟大名著之列,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悲剧相媲美,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  1831年8月83岁高龄的歌德,终于完成了《浮士德》一书的第二卷。第二年3月28日,这位文学匠在安乐椅上安然离去。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那时,德国就出版了名为《约翰·浮士德的一生》的故事书,讲述了浮士德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享尽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于魔鬼之手的故事。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利用这一传说来进行创作。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家马洛写过《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8世纪德国作家莱辛、克林格尔也都写过有关浮士德的作品。在德国还演出过由浮士德故事改编而成的木偶戏和其他戏剧。  歌德少时即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他开始了构思;1775年,写作了一些片断,后因魏玛之行而中断。从意大利回国后歌德促和鼓励下,《浮士德》第一部于1806年完成。而席勒已于一年前逝世。此后,歌德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酝酿和构思第二部,并从1825年起集中精力写作,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第二部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剧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是香烟缭绕之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官场黑暗令浮士德对政治大失所望,使他转而追求古典美的宁静与和谐。魔鬼将他带回书斋。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到希腊寻找海伦。二人结合,生下一子名欧福良。欧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将浮士德接至天上,见到了圣母和已为赎罪女子的玛甘泪。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15、年,德国当时文艺界的两个巨人贝多芬和歌德,在风景如画的波希米的浴场帕烈兹相遇。贝多芬是歌德作品的崇拜者,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

16、第一阶段:知识悲剧,描写浮士德的双重活动。

17、浮士德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毕生追求的是所谓“永恒的爱”和崇高的“美的境界”。所谓“为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就是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概括。浮士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有时他有沉溺爱欲“执着尘世”的消极思想,但追求真理、事业,永远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他性格的主流方面,最终魔鬼失败,浮士德升天与玛甘泪相聚。

18、《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小说),1795年

19、当贝多芬正和歌德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侍臣来到了他们身边。贝多芬对这些皇室贵人,历来非常厌恶,因此当皇太子装出很热情的样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跟着亲热地向他点头招呼时,他却把头一昂,似乎什么也没看见一样。但是歌德却不同了,他受宠若惊似的,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自己的衣领,把帽子脱下拿在手中,然后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20、歌德即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21、《浮士德》,片断,1790年

22、《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

23、《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24、扩展资料:

25、《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

26、《普伦德尔斯镇的年市》,1774年

27、《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戏》,1774年

28、《罗马哀歌》,作于1788年至1790年

29、魔鬼乘机而入,与浮士德订立契约:他为浮士德服务,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生命便告结束,灵魂为魔鬼所有。就这样,浮士德走出了与世隔绝的书斋,结束了他探索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知识的悲剧。

30、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歌德的故事

31、《论艺术和古代》(6卷本,和梅耶(JohannHeinrich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32、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

33、《亲和力》,1809年原文

34、《克拉维戈》(悲剧),1774年

35、《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36、《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小说),《歌德文集》《歌德文集》

37、从此,他俩再没见过面。

38、《中篇小说》,始于1797年

39、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40、《列那狐》(动物叙事诗),1794年

41、第三阶段:政治悲剧,描写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42、《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

43、《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

44、浮士德经历了5个生活阶段,分别是知识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45、《平民将军》(喜剧),1793年

46、看见歌德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伟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群皇室贵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之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象中《葛兹》、《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个可笑的庸人。歌德听后,连耳根都红了。

47、《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

48、浮士德喝了魔汤,恢复了青春,心中充满对情欲的渴望。他遇到少女甘泪卿,两人相爱。由于魔鬼的捉弄,甘泪卿毒死了自己的母亲,浮士德又误杀了她的哥哥。甘泪卿陷入一种精神错乱状态,她溺死婴儿,被关进死牢。

49、《布雷伊长老的谢肉节剧》,1774年

50、《普罗米修斯》(诗歌),1774年

51、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52、《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1791年/1792年

53、《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54、《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小说),始于1807年,1821年复印,增订版1829年原文

55、剧情的开端,天帝与魔鬼打赌,天帝认为人在前进道路上总不免会走些迷路,但最后总会意识到正道,而魔鬼靡非斯特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引导浮士德云游世界,喝魔汤返老还童,与平民姑娘玛甘泪相爱酿成悲剧。浮士德并没有因为私生活的挫折而失望,像歌德迁居魏玛皇宫一样,浮士德进入上层社会,投身于社会政治生活,拯救财政危机,满足皇帝欲望。接着浮士德回到书斋,他的弟子瓦格纳创造出“人造人”,帮助他和海伦结合,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少年不久夭折,海伦在悲痛中消逝,宣告浮士德对“美”的追求失败。浮士德从仙境回到人间,被魔女吹瞎眼睛,但他还要继续奋斗,他为人民造福,填海封田,在海边创造理想王国。在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的瞬间倒下死去。

56、浮士德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生于1480年,他充作学者、星相家、魔术家、算命者到处漫游,被教会视作异端,晚年贫困潦倒病死。他死后在民间出了一本故事书,叫做《浮士德博士的生平》写浮士德与魔鬼订了25年契约,魔鬼答应浮士德一切条件,25年后到夜半12时他告别学生独自在屋内,只听屋内一阵喧吵。第二天学生们进屋,只见墙上全是血,屋内只有浮士德的眼睛和几只牙。歌德以他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现实,以及以巨人式的努力从事反封建的斗争而在强大的封建残余势力的重压下,仍不容易拨云见青天的那种悲剧情结。

57、《私生女》(悲剧),1804年

58、《哀格蒙特》(悲剧),1775年开始创作,1788年复印

59、《唐璜》的梗概: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同时也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60、歌德在《浮士德》中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造成诗剧的壮阔背景,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见解。鲜明对比是诗剧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魔鬼靡非斯特否定人生,蔑视理智,仇恨人类与热爱生活、追求真理、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浮士德形成鲜明对比,使浮士德的形象更加丰满,浮士德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战士的形象。

歌德的故事

61、《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一部诗体悲剧,也是歌德创作的顶峰。歌德生前曾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与创作比喻为构成金字塔的事业,罗曼·罗兰说“放在歌德的金字塔顶端的花束”便是这部《浮士德》。

62、《浮士德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遗作)

63、《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共济会悼词),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

64、《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

65、《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小说),1774年,第2版,1787年

66、《悼词起首》对已故共济会里德尔(Ridel)分会长的悼词,1821年

67、《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

68、《浮士德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

69、《大科夫塔》(喜剧),1792年

70、《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复印

71、《箴言和沉思》,1833年(遗作)

72、应该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本身的经历与书中的故事十分相似。而且歌德似乎不止一次爱上有婚约的女子。他本人也因为爱情的痛苦而升起过自杀的念头。可以说是这部作品救了他。在愤懑到极点的时候,他将自己的情绪转化为文字,仅用四周就写就了这部饱含热情和忧郁的作品。

73、因此,贝多芬见到了欧德,心情很是激动。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灵感与力量。但是,这一次见面使贝多芬大失所望。他们愉快地见面,却怒气冲冲地分手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74、《欧文和埃尔米勒》(配唱戏剧),1775年

75、悲剧取材于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描述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他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况,探求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得到了“智慧的最后断案”。歌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在第二部分中是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这篇长篇巨著,歌德原作断断续续地经过了六十年光阴,而译者郭沫若也断断续续的译了二十年。郭沫若说:“相隔二十年,我竟然没有死掉,这怕也是值得感谢的吧”。在这里我们也感谢赵主任给我们推荐了这样一部集歌德一生精华的作品,庆幸我们今天能读到这部巨著。

76、故事的一开篇歌德就借助神届的格局,创造了一幅魔鬼与上帝在天庭争论的场景,魔鬼瞧不起地球上的人类,说人类一文不值,但上帝认为,人类虽然有弱点,但是人类的正直是足以信赖的,因此人类不会偏离正义的轨道。

77、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

78、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79、第四阶段:美的悲剧,描写浮士德对美的追求。

80、《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

81、·《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82、《论色彩学》(科学论文),1810年

83、完成一张以时间为顺序的作品列表很难,因为加工作品的时间段经常不明确,而首印的年份又和歌德的创作过程并不一致。以下的列表大致(可能并不准确)依照作品诞生的时间为序:

84、《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

85、读《浮士德》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哲理,是在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中领悟到的。首先,《浮士德》体现的是唯物辨证的精神。从天帝与魔鬼的对话看,天帝是代表善的本身,魔鬼是恶的象征。他们在浮士德身上打赌,也看到“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向前”的一面。在作者的心目中人是一分为二的,人性和魔性合二为一。浮士德是人的积极肯定的一面,魔鬼是人消极否定的一面,这两个方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如诗中写到“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浮士德追求丰富的知识,但到极限却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追求美好的爱情,却使心爱的人受到心灵的创伤;追求政治社会清正贤明,却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追求美的化身海伦,却因儿子的夭折而母子消逝……然而,正是在这追求探索中,他不断进取,建立了自己的自由王国。第二,《浮士德》体现了创新精神。诗中写到:“没有独创,就等于死亡”“生动的血液产生新鲜的力量,新生命是从现有生命创造滋长”,“这是青年人崇高的天职,世界在我创造以前还属空虚”,“突飞猛进,精神抖擞,光明在前,黑暗在后。”整篇巨著虽然是悲剧,但却充满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让读者对生命充满热爱,充满期望。第三,《浮士德》中重墨描写了人性之爱,人神之爱。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纯洁的爱,付出生命在所不辞。“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我同她一起归天”,浮士德与海伦则表现了一种完美的爱。“这时心灵不用前瞻后顾,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幸福。”在作者笔下,爱的力量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有如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人离开亲情、友情和爱情,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86、第二阶段:爱情悲剧,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87、《好女人》,1817年

88、《关于歌手人们有很多可说》(为感谢歌手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5年

89、《庄严的教团节日:“50年已经过去”》(对于授予参加共济会50周年荣誉证书的诗歌形式的谢辞),1820年

90、《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

歌德的故事

91、《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

92、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