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精选谈谈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41句】

精选谈谈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41句】

时间:2023-04-12 08:59:28

谈谈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1、“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讲求的是发自于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这种“仁”的个人外在表现就是“义”,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作为个人行为的价值准绳。而“仁”的社会性表现则是“礼”,这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性道德。“智”作为儒家的求知精神,也是以“仁”为目的的实践手段。

2、西方传统文化,从哲学家柏拉图起,就基本上是“理性主义”,即把生活的理性,升至高于一切的绝对律令的位置,甚至与上帝合而为一。人是理性规定下的棋子,是上帝驾驭的羔羊。话说程朱理学也是跟理性主义一个做法,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个人抑制内心情感,服从外在的绝对秩序。

3、现代我们说“感恩”与“换位思考”,这是不分尊卑亲疏贵贱的,但儒家伦理仅仅用以要求下位者。

4、即使是追求超脱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演变成了半入世半出世,以超然之态享受尘世之乐的“禅宗”,这里,儒家所推行的人生观,无疑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尘世之乐并不同于动物式的肉欲,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的肯定,对现实情感的精神性的肯定。

5、儒家行的是人文之道,道家行的是自然之道~两者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前者君是君,臣是臣的思想,修德养气~是一种行为规范的艺术,修到极致也脱不了人间烟火,当不了世外高人,修成大儒的极少。而且非常容易跑偏~变得迂腐,固执,非常渴望皇恩浩荡,希望被一人以上的那个人肯定。修身和驾驭文盲的学说,现在就不行了~文化人比较多(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求放过!)道家的懒的写,简单的说是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不轻易破坏规矩~

6、儒家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的一生所有需要经历或者追求着想要经历,换个说话就是儒家认为的一个优秀完美的人一生都该经历的各个阶段。划分到我们现在来看,就是读书期间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完善自身,毕业后做好立业成家,等到一切安排妥当就要想着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最后天下实现小康。

7、不过,在科学研究中、在治学中,在履行法律时,我们不能把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因为自我的私情和私利,而把符合更广大人民情感的,或符合自然规律的理性原则忽视掉。

8、儒家则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不把生活的目的放在彼岸世界,而是只承认现实世界的意义,因而只有通过人的积极实践,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因而儒家追求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快乐”境界,而非漠然处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快乐置于尘世,把幸福置于尘世,追求一种可感的真实人生,这是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积极入世,积极审美的重要精神动力。

9、意思是说:好的德行,在于修行自身,并不以德衡量要求他人,这是“有德”;不好的德行,不愿意失去“品德”这个很好用的“武器”,用之约束他人,但却疏于约束自己,缺乏自身修行,这是“无德”。

10、儒家、道家文化辩证法

11、道家这种情况是不是更切合现代理念?人民就如同现代盘景中自然生长的植株。

12、不妨留意一下旧书画中的盘景,植株长势弯弯曲曲的,与现代自然生长的盘景相比,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如果傍观心态还好,万一我们把自己代入植株去看,人就瞬间不好了,正所谓:“屈到病”,说的就是此情此景。

13、题主讲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其实换个问法就是谈一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14、我认为早期的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并且可与西欧基督教文明做一比较:

15、中国人之所以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有神论,而执着于对现实的经营,就在于儒家“一个世界”的观点。

16、这种旧书画盘景中的植株,就是“儒家文化”最直观的展示。

17、(道家言知是狡诈与欺骗,“道”才是知识,是“事物道理”。我个人认为这个“知”也包括儒家伦理思想。)

18、二、儒家思想讲求对现实的追求,推动了中国人的入世精神。

19、儒家思想精髓是仁,道家思想精髓是和即天人合一,儒道两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思想。它贯穿于我国满长的社会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是中华文明在没有受到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源远流长的思想保证。它奠定了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的强大地位,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其他少数民族为辅助的社会发展模式,从而使我国在抵御外部势力侵略时崩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使我们民族香火延续至今,儒道思想功不可没。

20、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往往在现实世界之外设一个不可知的“彼岸世界”,认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行为,都将在“彼岸世界”得到审判,因而人生只是一场不必过分执着的旅途,人生的意义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得到最终肯定。

21、道家虽然讲亲近自然,无为而治,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对内在的高度严格的要求,对自身的要求从某种意义讲要比儒家更严格更苛刻,主要是由完善个体而达到整体完善的目的,与儒家最后的目的其实殊途同归。

22、基督教文明讲则讲个人生命的“原罪”,因而个人的行为应该以上帝的意志为准,求自我的赎罪。因而西方传统文化把感性的爱放在从属的位置,而以理性的爱为准。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把人的情感,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传统家庭都很重视亲情的融洽,拥有异常强烈的家乡情结的重要原因。对社会则表现为对“和谐”“其乐融融”的追求,这是发自人内心情感的基本要求。中国文明之所以持续地发展至今,而不毁于内部的战乱,与此关系很大。

23、后话:用辩证法论证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是不公平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与道家两极对立统一的思维如出一辙。老子当年很难认同孔子,现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依然是格格不入的。

24、儒家讲超凡入圣,释家讲修行圆满,成佛,佛在印度为神,神就是圣人,所以叫神圣,道家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成神仙,神仙还是圣人,三教皆讲圣贤教育,有什么区别呢?无知者有分别,才有文化的分别,才有思想不统一,才有争论,与争战,世界上本无事,皆因无知人。

25、三、儒家思想使中国人讲求理性的实用性。

26、所以,当后世帝皇很高兴地起用儒家之后,儒学理论越走越偏,公认不好的“裹脚”与八股文就不多说了,儒家伦理思想仅仅被统治者用作统治手段,而不要求自己。

27、道家思想注重“自律”而不以之“律人”,人民去“知”(狡诈)以存“朴”(求真),悟道而明智,所以,人民诚信而真实。

28、(为什么说“知”是狡诈与欺骗?因为这是道德经的基本逻辑,有无,阴阳,强弱,知朴,应该容易理解了吧,“朴”是返朴归真这个成语的思想源头,是不伪装的真实,那么,“朴”的反面“知”呢?可以再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知”字的古文,当时“知”与“智慧”并不相同,也不是现代文的“知道”。)

29、但是,最初的儒家思想却不是这样。理性,或者说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段,其最终目的仍是“人”本身,即符合人的善良感情和道德,即人格意义上的“仁”。中国人爱讲“通情达理”“合情合理”“中庸”···在我们眼里,情绝非是绝对理性的附庸,而至少是与理性同样重要的东西。在孔子、孟子眼中,理性是人内心之“善”和“仁”的外在延伸,道始于情,理始于情,“理”是为人的感情目的服务的。现代,中国人创业时的“实用主义”精神,灵活经营,绝不死板,让欧美人士赞赏不已,这其实得益于儒家文化的影响。

30、后世的程朱理学,却把把“仁”外在化为理性对人欲的钳制了,抹杀了饱满的人伦情感。这是违背了儒家思想初衷的。

谈谈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31、儒家辩护(正方):提倡品德教育,仁义礼智信以教化世人。

32、虽然题主未提释文化,但是愚见认为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儒为待人之理,释为修心之法,道为处天地自然之义

33、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儒家、道家是最为本土的思想理念。

34、道家质疑(反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5、基督教文化中,人是孤立的,一个一个的,都是上帝的子民,社会、国家只是大家一起生活时的松散契约。因而,现代西方社会,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均衡性、不冲突性,而情感的连接作用则显得非常薄弱。

36、诞生于农耕文明的儒家文化,一开始就把人置于人群中,置于家庭中,置于社会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情感上的纽带关系,由此至下而上,通过确立伦理关系,建立起一套结构严整的国家社会系统。在现代中国,“家庭”依然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观念也是影响我们社会行为的最大的因素之一。以家庭观念为基础,家庭利益为目的,进而推广至“祖国”这个讲求秩序与和谐的大家庭,中国人民拥有举世瞩目的创业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37、注:以上为我个人的见解,德与道是相应的,理论如出一辙,道讲究无为乃大,德也是。所以,当初孔夫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对孔夫子的理论不以为然,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明白。

38、一、儒家思想使中国人比较注重以情感为根基。

39、自然地,虽然儒家思想强调社会性和秩序性,也并不能成为少数人利用绝对权力和死的规定,违背百姓的意愿,钳制百姓生活的理由,而只是一种忽略秩序的情感连接性、忽略秩序的内在平等性的“异化”行为。

40、四、儒家讲求人的社会性,加强了中国人内部的关系纽带。

41、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条线索。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中国思想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前者是诸子百家争鸣,各大经典形成的时代,后者则是对先秦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不断重新解读的时代。因此可以说,孔孟儒家的思想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最坚实的基础。道家思想的发展、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中国化过程,莫不是受到了儒家文化风格的巨大影响,以至于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局面。儒家思想也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成为众多历史人物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