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苏轼和陶渊明【精选50句】

苏轼和陶渊明【精选50句】

时间:2023-04-08 18:09:53

苏轼和陶渊明

1、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2、(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3、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无华,但意蕴深远。其实,借用东坡此言来评价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也很恰当。

4、而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陶渊明又是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魏晋风流的代表,是中国士大夫的一个精神归宿和精神家园,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精神上来,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5、苏东坡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不同。苏东坡是在“乌台诗案”中大难不死的境况下,被逼无奈地来到贬谪地黄州的,不但过着躬耕自食、极其清苦的生活;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朝廷赐死,丢掉卿卿性命。好在苏轼是阔略旷达之人,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黄州,他依然能苦中作乐,安贫乐贱,灾难舛途和艰难困苦消磨不了他心中坚定的人生信念。在黄州过田园生活,只表明他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仕途上落魄失意之时,才寄情于山水间;他也并不仅仅满足于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夜晚吹吹风,饮饮酒,写写诗的闲适日子,有朝一日,他还要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6、(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7、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大多认为他是个避世的隐居者,其实他做过很长时间的官,并深知官场的水深和黑暗。以他的才情和高品是注定和他们搞不到一块的。所以有一些人也有此意,就会说出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的感叹!为何呢?那就先来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8、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毛泽东主席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由此可见陶渊明思想和诗文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9、创造了田园诗派

10、不是的,苏轼是北宋时期人,陶渊明是晋朝时期人

11、而他对后世的贡献,我觉得分为三点:第一,他创立了田园诗派,第二,他的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三,他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且脍炙人口的诗词。

12、苏东坡与陶渊明的典型意义不同。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他以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经历、巨大的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在历代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毫无疑义,他的成就远非任何一个今人所能相比。借用林语堂评价的话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

1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做官的时候,不慕权贵,毅然决然丢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解印辞官,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人从达官贵人的车马喧扰,官场黑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硬是把生活过成了另一个精彩的样子。

14、苏东坡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相似。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为苏东坡所景仰,因而,苏东坡到惠州后,能积极去履陶渊明的足迹,如“罗浮稚川界,梦往从之游。”“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做三士图。”“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等零星诗句,可管窥诗人胸臆之一斑。苏轼觉得自己可与葛洪、陶潜画为三士图,并作逍遥游,追求回归自然、质朴闲适、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可见他决心以渊明为榜样了。在经历了冤狱生死之后,苏东坡“乐乎于田野乡间”,这是他灵魂的一个歇息。所以我们在苏轼身上,常常也能寻到陶渊明的影子。当然,从客观上讲,苏东坡的人生境界虽日臻脱俗,但比起陶渊明的境界来,终究略逊一筹。毕竟两人个性与追求大不相同。因为陶渊明隐而不仕出于自愿,东坡则出之无奈。难怪东坡“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15、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16、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田园诗,并创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他更被后世誉为山水田园诗歌的宗师。千百年来,历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无不敬仰效模他,对后世影响深远。

17、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还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这就是他们都能歌颂劳动,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接近劳动人民,能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有很大的乐趣。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官吏,能够做到早出晚归辛勤耕作,能够与劳动人民打成一团,这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少见的,他们劳动的本身便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他们的田园诗具有劳动生活气息,不仅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还宣扬了依靠劳动而食的真理,这种观点确实是十分难得的。尤为难得的是,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苏东坡说自己“我是识字耕田夫”,陶渊明在诗中说:“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

18、(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

19、(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20、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21、陶渊明还是中古时代的一位思想家,他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他又生活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把田园生活和诗歌联系在一起,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他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思想,都突出了他的品格和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陶渊明的文学思想,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乃至他的那份悠然,都对后世诗人与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崇拜和效仿的对象。

22、而陶渊明与苏东坡最大不同的是,他是自愿辞官归隐。只要自己愿意,他随时都可以东山再起,吃腻那“五斗米”。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归隐后,陶渊明每天心甘情愿地忙于耕种、交游、饮酒,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这种归隐生活,使他像一只长久被关在笼中的鸟儿,终于随心随性,复归自然了。毫无疑问,他归隐以后尽情享受着“娱情诗酒、崇尚自然、尽享天伦、体验农趣、抚摸伤痛,不忘忧思”的文人雅士之情趣。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这可以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诗境里找到依据。

23、苏东坡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不同。苏东坡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言论最为自由的时代,王安石变法也好,司马光废法也罢,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人民安居乐业。苏东坡虽和他们的政治观点时不相容,但他毕竟胸怀一颗激荡挚诚的心,一腔凌云冲天的志气,一身熊熊燃烧的激情,一种积极进取的希望。所以即使他宦海沉浮不定,仕途艰难险恶,也不会穿上衲衣,离开仕途,远离尘世。即使归隐田园,他也总是一脚走进隐逸的山水,一脚还留在他热爱的人间。

24、他其实想力挽狂澜,逆天而行。

25、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就有记录,在此阶段他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太清楚。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官,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义熙元年,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26、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27、官场失意者,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一个浪漫主义多过实用主义的人

28、都是伟大的诗人,都比较向往那种自由的山水生活,都是爱国主义者,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29、两人的才学、为人和为官以及对待进退的态度,历来被中国的读书人视为典范。在才学方面,他们皆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文都写得非常出色,是中国文学史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文人大家。在为人方面,他们能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方面,他们都能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们即使归隐田园,过着平淡的生活,也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孟子所云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的内涵,在他们身上则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30、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苏轼和陶渊明

3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32、可惜晚年也一样是比较闲隐居生活就一定快乐么?从另一个方面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轼应该来说是很受宋神宗欣赏的,他能够为国家为人家做些事为什么不去呢?说实话我觉得你的问题很奇怪……其实我的回答也很敷衍……

33、真正的隐居生活:义熙元年,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渊明作《归去来兮辞》,挂印辞官,以果敢决然的态度,毅然放弃官场的生活,这种果敢决然是后世众多羡慕者和想效法者做不到的,这正是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的重要原因了。

34、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35、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6、官场中人或者山野隐士更具有多样的才华,丰富的感情,幽默的语言,豁达的心境。

37、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38、而比起苏东坡所处的时代,陶渊明则显得不幸得多。他生活在东晋后期,统治者篡弑频繁,杀戮成性,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政治极为黑暗。当时黑暗的现实已经逼出了像阮籍、嵇康这些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陶渊明同样身遭门阀制度的排挤。处在那样的时代,无论他怎样的少年好学和知识渊博,也无论他所写的诗、赋、文如何出色,都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陶渊明仕途不通的原因,也是陶渊明以决绝的态度,远离尘世的社会根源。

39、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义熙十一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元嘉四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40、苏东坡骨子里“道”的境界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41、他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的诗句

42、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43、苏东坡和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境遇和心愿相似。他们都亲自耕作,亲自修建草房,过着清苦的生活。但陶渊明的洒脱是苏东坡所向往的。可以说,陶渊明是寄托于山水,苏东坡则寄托于陶渊明,也就是两人都寄托于山水。苏东坡有《江城子》一词为证:“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他还“隐括”陶渊明《归去来辞》成《哨遍》一词:“使家童歌之,时向从于东坡,释耒而歌之,扣牛角为之节,不亦乐乎?”。这些都表明,在精神上苏东坡有陶渊明抛去熙来攘往的污浊世界,纵浪大化,不期生灭的感悟。在黄州,苏东坡也的确过上了与陶渊明一样隐逸的生活,在短短两年零七个月时间里,苏东坡和陶诗多达四十七首,几乎把陶渊明的诗应和了一遍,“只渊明,是前身”,可见苏东坡对陶渊明的向往之情。而这种向往,其实就是苏东坡身处不幸的精神武器,他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式,生命的另一种乐趣。

44、比照苏东坡和陶渊明的一生,我们也可挖掘他们的许多相同之处。

45、陶渊明的诗词,足以流芳千年,是因为他的诗词中,可以读到人生哲学,可以感受到他的淡泊悠然,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他的诗词里还有自然之美,平淡之美,生活之美!所以我觉得读陶渊明的诗,不但可以感悟人生,还可以领悟尘世之美,让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46、(2)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十二首其一》

47、苏东坡与陶渊明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时,他们的妻妾都能安贫乐贱,与他们甘苦与共。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其夫人翟氏,始终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归隐之初,他们“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维持生活,然后又利用“方宅十余亩”,盖起了“草屋八九间”,还在房后种植柳树、榆树,房前栽桃树、李树。即使在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落入饥寒交迫的境地,夫人翟氏也一样不怨不悔地与他固穷守节。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手头拮据,入不敷出,时常都有断炊之忧,过得极其清苦生活,幸亏夫人王闰之与侍妾王朝云甘愿一直布衣荆钗,与他一起共同劳动,躬耕自食,并在农民的指点帮助下,共同修建五间茅房。在妻妾的得力辅助下,东坡在黄州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四年时间。夫人王闰之死后,贬谪惠州的苏东坡即使在“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的凄凉晚景下,侍妾王朝云依然不弃不离,对他深情款款。

48、此时的渊明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政治态度进入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可以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地主,此时却是劳动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都会亲力亲为。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这种生活才是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是真正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

49、不是,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文学家美食家。而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诗人,两人相差几百年

50、我来个趣解吧。后来人都说陶渊明诗写得好,开创了田园诗风。而我认为他饼画得好,一半在南山,一半在田园。他为后来人描绘了一幅精神蓝图。远离尔虞我诈的俗世而回归田园,饮酒写诗赏菊。事实上他的生活并不如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然而我们仍然向往那样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我记得海子有句诗“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有些人侧重了物质,可能就丢了一部分灵魂,而有些人侧重精神,当然遭受人世的苦难。无论怎样的选择都不能以对错来区分,随着成长我们会发现许多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选择了偶尔抬头看看天空,然后再重新埋头俗世,这是生活本身的哲学。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向往西藏,而318国道火了,因为它不仅是一条路,而成了一种精神符号。就如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