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竹诗词二首唐刘禹锡-摘抄42句

竹诗词二首唐刘禹锡-摘抄42句

时间:2023-04-03 17:47:08

竹诗词二首唐刘禹锡

1、道是无晴却有晴。

2、刘禹锡〔唐代〕

3、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4、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5、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6、《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7、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8、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9、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10、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11、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民间歌谣;民歌色彩的诗歌;竹枝词格调的七言绝句。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12、竹枝词是刘禹锡的作品,不是于霞。

13、刘禹锡古诗《竹枝词》赏析如下:

14、创作背景

15、古诗《竹枝词》作者刘禹锡

16、竹枝词是刘禹锡的,不是王昌龄的。

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一作:还有晴)

18、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1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0、竹枝词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做的词。第一首是《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21、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22、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23、竹枝词不是王昌龄所作,古代有多人有作竹枝词的诗,比如李涉、郑板桥、王昌龄、彭孙贻等。

24、唐代:刘禹锡

25、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2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7、闻郎江上踏歌声。

2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9、《竹枝词二首·其二》

30、《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诗词二首唐刘禹锡

31、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3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一作:唱歌声)

33、杨柳青青江水平,

34、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35、竹枝词其三年代:唐作者:刘禹锡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彀纹生。

36、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本巴、渝一带民歌。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

37、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38、《竹枝词》译文:

39、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40、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

41、东边日出西边雨,

42、一共9首吧?下面复制了一些文章,希望能帮上忙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刘禹锡诗集中有《竹枝词九首》,又有《竹枝词二首》,又有《堤上行三首》,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绝句。《竹枝词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因为有一篇序引自作说明: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俚,乃写为《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歙,知变风之自焉。  这一段序引,讲到几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句是说各地的民歌,声音虽有不同,但都是乐曲。“岁正月”,没有说明是那一年的正月。“建平”是个旧郡名,当时称为归州,即今之秭归。这两句,应当是说明作《竹枝词》的时和地,但时既不明白,地亦可疑,因此曾引起后人的研讨,我们留着以后再讲。下文是叙述作者在建平时听到儿童唱竹枝词的情况。这是一种联唱的歌曲,有人吹短笛伴唱,击鼓为节拍,歌的人同时也舞。谁能唱得多,就是胜者。以下五句,是作者对这种民歌的印象。黄钟是正宫音乐,其声词是和平中正的,但羽声是激昂慷慨之音。“黄钟之羽”是和平中带有激昂的音调。激昂是在歌曲的最后部分,象苏州的山歌那样。但也分不出那里是吴声,那里是楚声。“伧”是对吴人的鄙称,“儜”即“狞”,唐诗中常用此字来表示猛烈、激越,这里是指楚声。总之这些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很宛转的,有些象《诗经·卫风》中的那些情诗。以下六句说屈原在湖南,因为民间巫师唱的迎神送神歌都用鄙陋的歌词,所以改作较文雅的《九歌》,至今当地人民还在用他的歌词作为舞曲。刘禹锡也摹仿屈原作了九首《竹枝词》,使能唱的人流传开去。最后二句是说他把这九首《竹枝词》附在屈原《九歌》之后,使后世听“巴歙”的人了解“变风”的来源。“巴歙”是巴郡(今四川东部)的民歌,“变风”是关于《诗经》的名词。郑、卫二国的诗,虽然是淫辞艳曲,但还是稍稍变样的“风”诗。十五国风中有正风、变风,文辞音调雅正的诗称为正风,文辞音调有些不端庄的称为变风。这里所谓“变风”,就是指上文的“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  从这一段序引看来,刘禹锡开始作《竹枝词》九首是有意继承《九歌》的,后来他又作二首,就另外题作《竹枝词二首》,并不合在一起。另外他又作了《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其实也是“竹枝词”,因为这两组诗中都提到“竹枝”。  “竹枝歌”是有地区性的民歌,所以其第一个特征是地方色彩。刘禹锡在建平初次听到竹枝歌,仿效屈原拟作九首,也就运用这个地区的山水、古迹、风土、人物。他歌咏到白帝城、白盐山、瀼溪、昭君坊、永安宫,滟滪堆,瞿塘峡中的十二滩、巫峡,都是从夔州到归州这一段长江两岸的山水古迹。杜甫在这里旅居的时候,也有诗提到。《水经注》卷三十三对这些山水古迹有详细的叙述描写,可以参看。  至于风土、人物,在这九首歌词里反映出来的有人民在白帝城头和瀼溪桥上的唱歌,有昭君坊里和永安宫外的游女,有旅居在此地的妇人托返回成都的船带信给丈夫,有住在山头的女子到江边来取水,男子到山下来烧草灰肥田。九首诗组成了一幅风俗画。  民歌的第二个特征是不讲究平仄粘缀。七言四句的民歌往往用拗体,表现在第三句。刘禹锡这九首也都用拗体,而不用绝句正格。拗体绝句的下半首音调较为急促,苏州山歌也大多如此。所以杜甫作拗体绝句,即称为“吴体”,刘禹锡序引中所谓“激讦如吴声”,也说明了民歌的这一个普遍特征。  所谓“竹枝歌”,大概是当地青年男女在竹林里劳作时的对唱歌谣。这个名称也是当地特有的,正如苏州称为“山歌”,是山上劳动人民的歌谣。福建有“采茶歌”,是采茶姑娘的抒情歌谣。山东有“渔歌”,是渔民的歌谣。各个地区的这一类歌谣,都是劳动人民歌唱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就是所谓“劳者歌其事”。因此,歌词的题材内容不会越出他们的生活范围以外。歌词的语气也大多自白,很少代言。这是民歌的第三个特征。刘禹锡这九首诗中,第二、四、六、七、八首都是用唱歌者自白的语气。  民歌的第四个特征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喻。第二首以“花红易衰”比男子的薄情,以“水流无限”比自己的愁绪。第六首以“波浪不能摧”的滩石来对比来去不定的情人之心。第七首以瞿塘峡中危险的水道来对比“平地起波澜”的人心。意思是说,江水之所以有波澜,是因为底下有石头,而人心则在平地上也会起波澜。  jin3ming答案,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