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笄礼拼音-通用77个

笄礼拼音-通用77个

时间:2023-03-30 11:33:56

笄礼拼音

1、折委笄,此男子安发之笄也。——《国语·晋语》

2、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3、古代女子成年礼,称之为:笄礼。

4、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做笄礼。

5、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6、女子15岁称及笄之年。

7、姓。汉代有亓辉。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二•汉碑异姓》。《明史•方从哲传》有亓诗教。

8、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9、中文名笄

10、古代女子在行过笄礼之后,如果是已经有婚约了,还要在发髻上缠一根五彩缨线,意思是她身有所系。这就是缨线的来历。这条缨线,一般是要到成亲那天,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表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个标志了。

11、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张衡《东京赋》

12、拼音jī

13、古代女子及笄的意思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14、一个竹字头加一个开是笄字,念jī

15、基本信息

16、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及笄”的女子如果还没有嫁人,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待字闺中”的意思。

17、笄礼【读音】jīiǐ对于当今中国人,成人礼的概念其实很模糊,当然,行过成人礼的也不少,相信大家不少都有在广场上国旗下集体宣誓的经历。其实它对我们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笄礼冠服,用冠笄、褙子。将笄者初服,双紒、衫子。

18、“笄”是一种发簪。笄礼的方式非常优美,因为它是专为女孩子设计的成人礼:一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

19、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20、“亓”是古代“其”字的一种较早的写法。

21、古代的女孩子,必须经过笄礼之后,才能让男子迎娶。没有举行过笈礼的女孩子,是不能嫁人的。当然,在古代有这种笄礼的大都是富人家庭。不过并不是15岁就必须要举行笄礼的,20岁也是可以的!

22、〈名〉(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同本义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23、笄礼开始,笄者出东房。拜父母、拜正宾、落座。

24、十五岁的时候叫及笄之年;十六岁的时候叫碧玉年华;二十岁的时候叫桃李年华……(普及一下,这里的“髫”读音为“tiao”)

25、guānlǐyǔjīlǐ

26、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27、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28、“笄”这个字的原本意思指的是女子盘发、束发所用的簪子,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女子成年(十五岁)就要盘发,因此“笄”也指女子成年,也指代成年礼。

29、“亓”这个字在姓氏中读qí。一、亓的相关知识(1)拼音:qí(2)部首:二(3)笔画:4(4)五笔:FJJ(5)释义:1.“其”的古字。《墨子?备梯》:“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亓慎之。”一本作“丌”。

30、主持整个仪式的人,这个的身份、地位都很高

笄礼拼音

31、《说文》日:“答,首笄也。”

32、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33、亓(qí)姓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

34、“冠”,普通话读音为guàn、guā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冠”的基本含义为把帽子戴在头上,如沐猴而冠;引申含义为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如冠军。

35、读“qí”,二声。表姓氏。亓,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丌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

36、女子15岁称及笄之年。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谓结发而用笄贯之,意思是指女子满十五岁。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古代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37、而后,赞者为将笄者理妆。

38、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39、栉设笄。——《仪礼·士冠礼》

40、与亣(dà)古代同“大”不同。

41、是笄与答为同义词,古时男女通用,后来分称男子系发穿冠之物为答,女子固髻之物为笄,因而称女子初结发成髻之时为及笄。

42、总笔画10

43、赞者为笄者梳头。赞者为笄者梳理发髻,传统意义上女孩成年后需将原有的发髻改为成年女子的发髻,并用发簪固定和装饰。在古代,女子的发型都是极其讲究的,不可随意梳整,童年时期与成人后都有不同的发髻。柳永诗词有云:“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这里的垂杨双髻就是指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44、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

45、在日常使用中,“冠”也常做动词,表示加在前头,如冠头。

46、“笄”(jī)

47、“亓”的读音念“qí”释:1、姓氏:出自复姓“丌官”氏,后来“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

48、赞者需要1人,赞者,汉语词汇,读音为zànzhě,意思是赞礼的人,又作古时女子笄礼主持者,一般由笄者姊妹或好友担任,协助正宾行礼。

49、笄读作[jī],笄是古代的发簪,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过骨笄。

50、部首竹字头

51、《仪礼·士冠礼》:“宾如主人服,賛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唐·皇甫枚《三水小牍·黑水将军灵异》:“一夕梦赞者云:‘黑水将军至。’延之,乃魁梧丈夫,须眉雄杰,介金附鞬。”《金史·礼志七》:“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参见“赞礼”。

52、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谓结发而用笄贯之,意思是指女子满十五岁。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古代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53、及笄礼在古代指的是成年礼,也就是满了十五周岁的女子,参加过及笄礼之后,便可以进行婚嫁,既是成年,也是最适宜婚嫁的年龄,在及笄礼之后的发型也是有所变化的。

54、在古籍《说文》中,笄,簪也。笄就是簪。在《康熙字典》《广韵》古奚切,音鸡。《篇海》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筓。

55、节纵笄总。——《礼记·内则》

56、笄礼是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57、根据《仪礼·土昏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意思是,女子在及笄之后便可取字,而“待字闺中”指的就是有字,但还没有出嫁。《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我们常说的及笄礼,指的是女子15岁的成人礼。根据《礼仪》记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也就是女子15岁以后就可嫁人成为人妇了。

58、及笄,拼音jíjī,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59、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

60、“其”的古字。《墨子•备梯》:“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亓慎之。”一本作“丌”。

笄礼拼音

61、笄拼音:jī韵部:齐

62、设笄珥,衣阿锡。——《列子·周穆王》

63、“亓”这个字在姓氏中读qí。一、亓的相关知识(1)拼音:qí(2)部首:二(3)笔画:4(4)五笔:FJJ(5)释义:1.“其”的古字。《墨子?备梯》:“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亓慎之。”一本作“丌”。2.姓。汉代有亓辉。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二?汉碑异姓》。《明史?方从哲传》有亓诗教。二、亓只有1个词组词语:亓官姓拼音:qíguānxìng解释:丌官姓,即亓姓,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Qí,今音Jī)”。

64、笄,簪也。——《说文》

65、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笄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66、的官,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

67、“亓”。孔子

68、赞者,汉语词汇,读音为zànzhě,意思是赞礼的人,又作古时女子笄礼主持者,一般由笄者姊妹或好友担任。

69、◎笄jī

70、中国冠笄。——《淮南子·齐俗》

71、(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72、亓,读作qí,有两义:

73、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74、及笄,指女子可以盘发插替的年龄,一十五岁光景。笄,替子,以答结发如成人,相当于男子之冠礼。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而替,三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则笄。古时女子一般十五岁许婚,结发上替。《礼记·内则》日:“女子十五有年而笄。”

75、详细释义

76、和兀字很像的字是“亓”,读音是:qi第二声。

77、亓姓”,也就是“其姓”的另一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