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殄灭优选汇总64个

殄灭优选汇总64个

时间:2023-03-29 11:36:07

殄灭

1、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2、耗费,淹灭,消磨,消费,消耗,消失,灰飞烟灭,天塌地陷,岌岌可危,气息奄奄,日薄西山,行将就木,奄奄一息,自取灭亡,行尸走肉,昙花一现,回光反照,转瞬即逝,气息奄奄,日薄西山,行将就木,日暮途穷,日落西山,油尽灯枯,火烬灰冷,烟消云散,尸骨无存,荡然无存,化为乌有,土崩瓦解

3、徒刑。“徒”字的原意是步行,徒刑的含义是:离开原居住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服苦役数年,地点限于本省内。每个省都有固定的作为徒刑犯服苦役的常设地点,就是打入大牢服苦役。

4、殄tiǎn部首笔画部首:歹部外笔画:5总笔画:9五笔86:GQWE五笔98:GQWE仓颉:MNOHH笔顺编号:135434333四角号码:18222Unicode:CJK统一汉字U+6B84基本字义1.尽,绝:~灭。

5、流放就是将犯罪之人从故土放逐到偏远荒蛮之地,在医疗条件与交通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前往烟瘴疠气之地无异于死路一条。况且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古代,能够死后埋在乡土是所有人的夙愿,但流放之后毫无疑问就将这条维系着宗族、姓氏、血脉的道路断绝了。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诗句就可以看出韩愈深深地绝望,但别忘了韩愈是以官身贬谪到潮州的,情况与平民相比已经是大为改观了。

6、qúkuítiǎnmiè

7、夏代的刑罚制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习惯,实行以墨刑、劓刑等五种正刑为主的刑罚制度。

8、富国安民、保国安民、治国安民

9、治国安民zhìguóānmín

10、在中国古代正式的刑罚分为五等,依次递增为“笞、杖、徒、流、死”,仅次于死刑的就是流放,如果按照常理来说流放与死刑相比简直是天大的恩典,但是流放和它的辅助刑罚充军在古人的眼中比杀头还要恐怖。

11、成语出处《后汉书·方术许杨传》:“明府今兴立废业,富国安民,谣童之言,将有征于此,诚愿以死效力。”

12、保国安民bǎoguóānmín

13、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治理国家

14、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15、古代刑罚制度主要是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法定刑罚,笞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分为五等:笞十、笞二十、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

16、成语解释: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17、“灭”的基本含义为火熄,如:熄灭;引申含义为完,尽,使不存在,如:灭口。灭亡。

18、“渠”的基本含义为水道,特指人工开的河道或水沟,如渠道、沟渠;引申含义为大,如渠帅、渠魁;方言,他,如渠侬、渠辈。

19、殄:tiǎn

20、~歼。暴~天物(任意糟蹋东西)。详细字义〈动〉1.(形声。歺(è),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2.同本义[useup;exhaust]殄,尽也。——《说文》余风未殄。——《书·毕命》邦国殄瘁。——《诗·大雅·瞻昂》败国尽民。——《左传·宣公二年》丁殄地财。——《淮南子·本经》3.又如:殄瘁(困穷;贫病);殄绝(灭绝);殄世(绝嗣)4.消灭[exterminate]自王泽殄,风人辍采。——《文心雕龙·明诗》武殄暴逆。——《史记·秦始皇本纪》5.又如:殄平(消灭);殄熄(消灭;息灭);殄灭(消灭;灭绝);殄夷(杀尽);殄歼(歼灭)6.昏迷[beinacoma]。7.如:殄靡(靡费)〈形〉1.通“腆”。美好;善[good]燕婉之求,籧篨不殄。——《诗·邶风·新台》2.又如:殄沌(杂乱不分貌)

21、没有成语“卫国安民”这种说法!相似成语:

22、《尚书·吕刑》对原始社会末期的处罚方式作了这样的说明:“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为劓、刵、诼、黥”。又据《后汉书·刑法志》说:“(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23、在清代以前,历代流放犯人的所在多在西南部,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夜郎西”,还有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所在儋州(今海南)都是有名的流放之地。但到了明朝之后,流放的地位逐渐被不在五刑之列的充军所渐渐代替,原因就是明代初立之时边疆不稳,内部州县又因为战争导致行政区域不断改划,而这样混乱的管理也使得作奸犯科之事不断滋生,所以朱元璋决定在明朝实行严厉的充军制度。

24、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军队的职责

25、歹字部首的字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