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⑴眉妩:词牌名。一名《百宜娇》。宋姜夔创调,曾填一首《戏张仲远》一首,词咏艳情。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格。⑵新痕:指初露的新月。⑶淡彩:微光。淡一作“澹”。⑷依约:仿佛;隐约。⑸初暝:夜幕刚刚降临。⑹团圆意:唐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此处反用其意。⑺深深拜:古代妇女有拜新月之风俗,以祈求团圆。⑻香径:花间小路,或指落花满地的小径。⑼未稳:未完,未妥。⑽素娥:嫦娥的别称。亦用作月的代称。⑾银钩:泛指新月。⑿盈亏:满损,圆缺。⒀慢磨玉斧:玉斧,指玉斧修月。传说唐太和中郑仁本表弟游嵩山,见一人枕襆而眠,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襆,有斤凿数件。“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呎》。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慢”同“谩”,徒劳之意。⒁金镜:比喻月亮。⒂太液池:汉唐均有太液池在宫禁中。⒃故山夜永:故山,旧山,喻家乡。夜永,夜长;夜深。多用于诗中。⒄端正:谓圆月。⒅云外山河:暗指辽阔的故国山河。⒆桂花旧影:月影。桂花影,传说月中有桂树,这里指大地上的月光。一痕新月渐渐挂上柳梢,仿佛眉痕。淡净的月彩从花树间透过,蒙胧的光华将初降的暮色划破。新月明艳便使人生出团圆的意愿,闺中佳人更深深拜月祈盼,祝愿能与心上人相逢在那花香迷人的小径。一弯新月就像两道美人的秀眉没有画完,一定是嫦娥还带着离恨别情。最令人喜爱的是,寥廓明净的天空上,那弯新月恰似宝帘上的帘铮,小巧玲珑。月有圆亏缺盈,千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必细问究竟。我叹息吴刚徙然磨快玉斧,也难以将此轮残月补全。长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存在,只是一片萧条冷清,又有谁人能重新描写昔日清丽的湖山?故乡的深夜漫长悠永,我期待月亮快些圆满澄明,端端正正地照耀我的门庭。可惜月影中的山河无限,我却徒自老去。只能在月影中看到故国山河的象征。
2、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莹莹洁洁倚在窗外,
3、唐代·李端
4、拜新月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风俗。拜新月的时间是在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或中秋节之夜。古代妇女拜新月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
5、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
6、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7、同义词:轻言细语,汉语成语,拼音是qīngyánxìyǔ,意思是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8、作品原文
9、成语用法
10、创作背景
11、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拜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因月与人间婚姻爱恋有关,主管婚姻之神称为“月老”,后来也用“月老”来简称媒人。古代妇女往往用拜月之俗来寄托内心的心愿或哀思。诗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而有诗人独特的构思,不妨可作为是表述:以动表拜月,以神诉衷情,含蓄让人思。
12、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13、“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出自清朝诗人施肩吾的古诗作品《幼女才六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14、谢璞《二月兰》:“哥哥轻言细语地答道:‘在他面前把情理摆出来,想他会听进耳朵的。’
15、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16、【鉴赏】
17、“柔”,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róu,最早见于楚系简帛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柔”的基本含义为植物初生而嫩,如柔荑;引申含义为软,不硬,如柔软、柔韧。现代汉语中,“柔”字还有软弱,与“刚”相对的含义,如柔懦、柔弱。
18、古代妇女往往用拜月之俗来寄托内心的心愿或哀思。
19、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译文
20、幼小的女儿才刚刚六岁,还不知道什么是灵巧和笨拙。傍晚时分在院子里,她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拜月乞巧。
21、《拜新月》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一首五言绝句,被选入《李端诗集》。这首诗描写拜月,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
22、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wwW.SLk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23、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24、诗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2、《拜新月》鉴赏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5、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诗歌原文】《拜新月》——唐代:李端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1、《拜新月》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时间不详。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
26、yòunǚcáiliùsuì,wèizhīqiǎoyǔzhuō。
27、成语出处
28、【解说】
29、意思是: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30、向夜:傍晚
31、细语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低声细说。出自唐李端《拜新月》。
32、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33、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34、白话译文
35、同义词:低声细语
36、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xiàngyèzàitángqián,xuérénbàixīnyuè。
37、拜新月:古代风俗,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晚,要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提高她们的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这时,月亮正是上弦月,故也称拜新月
38、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39、【注释】
40、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41、作宾语、状语;指低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