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首页 > 经典句子 > 长征突出重围描写环境的句子

长征突出重围描写环境的句子

时间:2022-06-15 22:10:09

1、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2、长征中与河流有关的经典之战有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度大渡河。由于红军长征开始几乎是搬家式的转移,湘江战役非常惨烈,红军从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减少到三万多人。

3、三是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4、其次是自然环境恶劣,刮风下雨没处躲藏,只能在露天。有时候有沼泽,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失去宝贵的生命。

5、断肠就义红军师长

6、颈联承接“万水”,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

7、敌人开火后,224团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8、颈联:

9、这是红四方面军25军在长征初期生死攸关的一场恶仗。战斗发生于1934年11月26日,地点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

10、尾联:

11、长征途中最感人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发生于飞夺泸定桥的那一幕的前后,红军将士们在连续作战身体处于极度疲劳、粮弹匮乏的不利条件下,以超强的意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长途奔袭,勇夺关键要道泸定桥,为红军主力北上打开了胜利之门,在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面临四大困难:一是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

13、《七律长征》赏析:

14、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长征有二万五千里,在长征中,红军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后有追兵,前有阻击,无粮食,战士经常吃草根树皮,在翻越雪山,过草地时,许多战士没有棉衣,被冻死许多人,红军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15、这一仗,可以说把所有不利条件都凑齐了: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地形极为不利,天气极端恶劣,战前毫无准备,仓促迎战。

16、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17、年5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彻底地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18、月26日下午1时许,红25军224团沿独树镇七里岗山脊北进,当接近许南公路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敌军突然发起猛烈进攻,雪野中顿时枪声四起。

19、颔联:

20、二是我党我军内部的矛盾和分裂。前有王明,李德,博古错误军事路线占据党中央领导地位,后有张国焘分裂党,历裂红军行为。

21、年12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进行了一次惨烈的血战。红军伤亡很大,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主力红军西渡湘江后,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通道,全体官兵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外,6000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22、年1月,红一方面军突破乌江,后有四渡赤水之战。

23、我们的红军非常艰苦,才能度过万里长征,为了我们的红军的辛苦,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感动,感谢老一辈人为我们打下的天下,一定要守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领土

24、当时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25、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力量。

26、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的困难重重,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爬雪山,过草地,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缺吃少衣少药,武器不足又落后,没有飞机大炮,同时没有坚定的群众基础和根据地的支持,份员得不到及时救治,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最终取得胜利。

27、红四方面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是湘江战役。

28、四、每天都是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中。草地停一分钟都有被沼泽吞没的危险,气候变化无常,寒冷、饥饿、疾病、缺盐使红军战士四肢无力,粮食吃光只好吃野草,草地上水有毒,草也有毒,不少人中毒而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下令把自已坐骑在内的六匹牲口杀了,给红军战士充饥,自已却不忍心吃。晚间宿营以地当床,以天当被,战士们背靠背坐在湿地上,清晨醒来总有一批同志牺牲。

29、长征路上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先是缺吃少穿,红军战士没有粮食吃,只能吃野菜和树皮等,没有干净的水喝,甚至没水喝。衣衫褴褛,衣不蔽体。

30、多次听到父亲提及这场战斗的徐文惠对于这样的一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开打之后,战士们的枪却大多数没有响,原来是寒冷的天气,把枪栓都冻住了,战士们的手指也冻僵了,一时怎么也拉不开枪栓。”

31、英勇的红军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克服了重重困难。1935年10月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晤。1936年10月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结束。

32、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重重,要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进行残酷的战斗,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

3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从红军的视觉写出,将五岭、乌蒙这两大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如粼粼细浪,一如滚动泥丸,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34、血战独树镇: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35、四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不良社情民情影响。

36、“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

37、故事事例:

38、诗人把寒冷的江水写得如此温暖,那是在战斗胜利后,诗人在江畔流露出的胜利的喜悦。

39、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红军战胜了各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40、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一场血战。在敌强我弱、敌锐我疲、地形与天气都不利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并与“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役并列长征史

41、敌人的围追堵截,飞机大炮的轰炸,粮草服装供应不足,战士们缺吃少穿,雪山的氧气供应不足,草地的淤泥使人随时陷入,张国焘分裂势力的分裂。

42、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

43、千钧一发之时,徐海东带领223团赶到,立即投入拼杀。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把正面进攻的敌人压了回去。整整一个下午,红25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阵地前堆满了敌人的尸体。

44、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45、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在红军的多次反“围剿”中,第五次反“围剿”历经时间最长,红军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

46、从1934年10月西渡于都河开始,中央红军在其万里长征途中,曾在万千重围中突破过敌军沿大江大河设置的一道又一道封锁线。

47、有利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继续踏上长征之路。

48、“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49、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50、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51、首联:

52、三、翻越高海拔金山。长征途中翻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上下要走七十里路,高山严寒缺氧,红军战士都穿单衣,不少人冻坏了脚,在强烈阳光下得了雪盲,有些人坐下休息,就起不来了。有些人不慎滑下悬崖而牺牲。除夹金山外,红军还翻过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

5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向西突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革命军的追剿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不仅面临着国民革命军的围追堵截,还面临着大自然的恶劣环境,靠着坚定地信念走出茫茫草原在陕北与当地的红军会师。

54、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55、二、被俘也绝不妥协。长征中有一位红军战士不幸被俘,反动派要杀他,他提出你们可以用刺刀把我杀死,把子弹省下来打日本侵略者,另一位红军战士在岩石上刻写“赤化全川”,赤化意味革命化、全川指整个四川,川字还没有刻完,因饥饿和过度劳累牺牲在岩石上,临终时手里还握着铁锤。

56、年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之后,敌军立即调集了30多个团的兵力围追堵截。红25军采取了声东击西战术,跳出了桐柏山区的包围圈,计划取道泌阳、方城以东的独树镇、保安寨地区,向伏牛山前进。

57、“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58、巧渡金沙江,二入遵义,四渡赤水。

59、“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60、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61、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是神来之笔,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以后,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

62、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63、“当时,抢先到达此地的国民党第40军第115旅和骑兵团已埋伏好,对着正行进中的红军队伍猛烈射击。因雨雪交加,能见度差,红25军先头部队发现敌军时已经很迟了。”时任红25军军长徐海东的女儿徐文惠回忆说。

64、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65、一、过雪山,饥寒交迫。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在饥饿、受伤、中弹,甚至是死亡的种种困难折磨下,红军战士决不低头,决不屈服,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66、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把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67、第五次反围剿

68、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69、第五次反围剿指的是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70、五、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保证红军胜利渡过天险大渡河。1935年5月27日,王开湘、杨成武领导的红四团接到命令,三天到达320里外的泸定桥。第一天一路战斗爬山走了80里,军委又传来命令提前一天夺下泸定桥,这意味着一天要走240里路,他们消灭了猛虎岗上的守敌,冒大雨黑暗中爬了一夜山路,29日晨6时赶到泸定桥南岸桥头。

71、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72、“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反衬。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73、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74、红军补给严重不足,缺衣少食,没有弹药,疾病和寒冷饥饿使红军减员严重。

75、年11月,红一方面军湘江血战。

76、天黑后,风雪不止。红25军乘机撤到张庄附近,根据当地老乡提供的情况,忍着极度的饥饿和疲劳,连夜绕到沈丘附近,越过了许南公路。27日拂晓,抵达伏牛山东麓,突破了敌人的合围。

77、“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78、这其中,尤以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生死战最具决定性,其成败甚至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的走向。

79、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

80、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有粮食短缺还有恶劣的自然天气以及人类从未企及过的地理环境,缺少医药缺少物资供应,同时还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当地人民群众的不理解与刁难,从而使长征中面临着艰难险阻,红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长征。

81、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82、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83、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更喜”承接红军在敌人的重围中杀出来的一条血路,其实,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84、遵义会议之前,还要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斗争。

85、遭遇的战役: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西征战役。

86、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87、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88、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的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他本人腹部受重伤,不幸被捕。在被敌军抬往县城的路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89、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在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急的。红军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9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豪纵的语势,概括地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等闲”是“寻常、平常”之意,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9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92、危急时刻,从后面跑步赶到阵前的军政委吴焕先指挥战士们利用地形地物进行反击。面对气势汹汹扑过来的敌人,他手持大刀指挥红军从雪地上跃起,勇猛地冲上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