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首页 > 经典句子 > 赠刘景文中描写秋天景象的句子

赠刘景文中描写秋天景象的句子

时间:2022-06-01 22:22:11

1、四种景物荷,菊,橙,橘

2、苏轼将“橙黄橘绿”并列在一起,首先在色彩上就给人以温暖与鼓励。两种暖色叠加在一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饱满,正如屈原所云,“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诗人眼里的秋天,不应是草木零落的衰败之气,而更多的是“橙黄橘绿”的蓬勃之气。

3、他们所处的人生困境,就是他们生命里的残秋与冷冬。愈是在这种艰难的时刻,愈要保持“菊残犹有傲霜枝”和“正是橙黄橘绿时”的岁寒之心。这是苏轼对于友人的赞美与劝勉,也是对自我的激励与鞭策。

4、除了生命的勃发,苏轼最想告诉好友的是,秋天的美好,更在于橙橘如同松柏一样的岁寒之心,在寒冷萧瑟的残秋,依然能傲霜斗雪,保持着自己的坚韧与挺拔。如此坚贞不屈的节操,既是对友人的赞美,又是对友人的勉励。

5、正是橙黄橘绿时。

6、赠刘景文

7、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8、诗人首句即抓住最能体现秋之萧瑟的“荷尽菊残”这一典型自然景象,描绘出残秋的凋零与衰落。盛夏时节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今在秋风瑟瑟中,早已凋零败落。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花,早已零落成泥,只剩下花枝还在傲霜斗雪。

9、深秋。

10、苏轼的《赠刘景文》属于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11、荷尽已无擎雨盖可以看出来描写的是秋天。

12、菊残犹有傲霜枝。

13、“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对于自我命运多舛的调侃与自嘲。这样的旷达与豪迈,是苏轼这一生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正是苏轼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于生命的残冬看到希望,在经历了繁华落尽之后品味出生命的醇厚。

14、准确地来讲,苏轼所写的《赠刘景文》,描绘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象。苏轼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刘景文的劝勉与赞美之情,传达出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所秉持的旷达与潇洒的人生态度和乐观与昂扬的生命追求。

15、《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16、一年好景君须记,

1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8、具体来讲,苏轼描写的秋天,是充满了肃杀与衰亡之气的残秋时节。诗人通过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从翠减红衰的萧瑟之景入手,层层展开,融情于景,为下文突出橙橘的岁寒之心作好了铺垫,也为表达对友人坚贞节操的赞美与鼓励作好了渲染。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0、此时的刘景文,渐至耳顺之年,心中却仍有造福苍生之志。五十八岁了,在苏轼的几经举荐之下,好友才有了小小的升迁。这种宦海沉浮之悲与怀才不遇之痛,对于苏轼和刘景文来说,可谓是同病相怜也。

21、“菊残”二字足以表明如今是秋天的季节,因为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的,现在菊花已经残落凋零了,说明秋天已经到来了。

22、苏轼的《赠刘景文》

23、《赠刘景文》中描写秋季的句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二字足以表明如今是秋天的季节,因为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的,现在菊花已经残落凋零了,说明秋天已经到来了。

24、荷尽已无擎雨盖,

2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6、这是原文: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那个季节不难判断,可以依据“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做出判断。这句意思是:荷花凋谢时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早已经枯萎,只有败开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所以这应当是秋末冬初的时节。

27、从以上两句诗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荷叶枯败、残菊傲霜的深秋时节。

28、赠刘景文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这首诗描写了荷败、菊残、橙黄、橘绿四种景物。《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1)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29、荷花凋零,荷叶败落,这样的翠减红衰,本就是自然界的寻常之景。菊花开,菊花残,这样的花开花落,也只不过是生命的演进与轮回。但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在一片翠减红衰之中,还能注意到菊花枝头的那份倔强与坚持。

30、《赠刘景文》宋,苏轼

31、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2、这首诗作于原有五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囧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研制,意境高远

33、《赠刘景文》中描写秋季的句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二字足以表明如今是秋天的季节。

3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5、最后两句,诗人将托物言志的情绪推到极致,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友人刘景文地赞美与劝勉之情。在苏轼看来,“荷尽菊残”并不能完全抹杀秋日的美好,此时橙黄橘绿,才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啊。

36、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